服务指南

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升重庆市渝北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保障公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编制重庆市渝北区图书馆“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任务及工作举措,是指导渝北区未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环境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渝北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和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渝北区图书馆按照《渝北区图书馆十三五规划》目标,十三五时期,着重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和质量、打造全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开拓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全覆盖。渝北图书馆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全面完成总分馆体系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分馆47个(其中镇街分馆22个,农家书屋分馆15个,社会分馆10个 ),24小时自助图书馆10个,阅读点50个。免费开放年服务群众达50万人次以上,打造了“家庭图书馆”、“临空文化讲堂”等阅读品牌。2018年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荣获“中国图书馆学会最佳创新奖”、“全民阅读示范单位”、“社科普及基地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获称号。

(二)“十四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对服务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技发展为服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出了“主客共享”的新使命。但同时必须看到,渝北区图书馆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场馆总量和服务质量都还满足不了群众需求,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服务数字化、社会化仍然比较滞后;文旅融合发展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十四五”时期,必须胸怀全局,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的重要指示,坚定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遵循“四个大区”发展定位,推动全区公共图书馆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文化强区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推进区域服务网络建设。科学规划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设施布局,推动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计划、乡村振兴规划。深化总分馆制改革,拓展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享、文化活动的联动和人员的统一培训深度建设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实现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保障。

2.提升文献信息保障能力。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文献保障和智库支持作用。持续优化资源建设方式,优化纸本文献与数字资源结构,完善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区域性知识、信息和学习中心。不断扩大文献收集范围,建立涵 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等各种类型的资源保障体系,重点加强艺术类文献资源建设,打造地区特色藏书库。2020年,人均文献达到0.5册次。

3.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依托全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推进全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搭建智慧图书馆技术平台,加强智慧图书馆平台资源建设,构建海量数字资源库群,开发智慧管理和服务系统,为用户构建更具智能化、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

4.推进全民阅读推广深化发展。围绕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以及重大节庆活动,持续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推进书香渝北建设。深化文化内涵,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城乡阅读品牌。主动适应公众阅读习惯和媒介传播方式变化,积极应用新兴技术,创新阅读推广方式。

5.推进成渝地区公共图书馆协同发展。响应全面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深化成渝合作,推动实施成渝阅读一卡通等重点合作项目实现基于居民社会保障卡(电子社保卡)的图书通借通还服务,构建书香成渝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6.加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保障力度。积极争取财政投入,支撑公共图书馆事业深度转型发展。引进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现有人才队伍培训,全面提高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创新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完善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持续推进“渝阅小书包”等社会影响力的志愿服务项目。

三、重点任务

(一)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战略,与镇街综合文化中心构建相适应,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方针,构建以区图书馆为总馆、镇街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室为基层网点的三级现代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镇街图书分馆建筑面积不少于500 平方米,每周免费开放48小时以上。以“政府主导,社会单位参与”模式建设24 小时城市书房等新型阅读空间5-10 个,鼓励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在设立读书角、图书漂流站、阅读书吧等。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增加文献购置经费,平均每年购书经费达到 100 万以上,人均年新增藏书量不少于0.05册,到 2026年末,图书(纸 质)藏量达50 万册以上。加大对家谱等地方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工力度,设立专库进行珍藏,提供相关单位及个人进行研究与查阅,同时使地方特色珍贵文献得以保护与传承。增加数字资源建设,本馆可使用数据库(包库)不少 于 10 个,自建数字资源库不少于3 个。

(三)改善服务手段提高图书使用率

采用现代技术,全面实现图书智能化管理,方便读者借阅。利用智能化系统实现区、镇、村三级图书借阅联网,扩大通借通还的图书借阅点范围。加大宣传,提高持证读者占比,进一步提高读者证借阅量,提高图书利用率至60%。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确保各分馆与流通站的图书配送与正常开放,分馆图书互换达到5 万册。

(四)提高数字阅读服务内涵

依托科学信息技术,推动渝北公共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发展,推进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促进渝北地方文献的多方位保护;推动“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全民阅读数字公众平台”“公共文化物联网”等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借用现代技术,依托手机媒体、多媒体产品等领域的各类新兴文化科技业态,努力培育体验式、互动式、服务型的新型数字阅读服务。

(五)丰富阅读推广活动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神命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自信的深远力量,持续举办“4.23世界读书日”“劳动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阅读活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阅读活动,让群众体验中国重大节庆、传统节日氛围。深入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品尝优质便捷的“惠民套餐”;深入开展“送图书下乡”活动,不断满足基层读者的阅读需求。积极引进或利用社会力量,创建 活动品牌。到2025年末,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500场,其中总馆开展各类活动不少于 300场。

(六)全面融入成渝经济圈建设

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实施两地共建“互联网+文化惠民服务”,建设统一数字平台,实现一网服务,达到两地图书馆数字文化资源共享。实施两地公共图书馆“一卡通”项目,让两地公共图书馆读者信息统一、纸质图书一卡通、电子资源一卡通,探索开展异地借还服务。成立图书馆联盟,以促进文化要素流动、形成文化资源互补、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内容为目标,推动辖区内各联盟场馆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建共享,积极举办以“书香川渝”等为主题的展览、阅读活动10次。培育两地阅读活动品牌,挖掘两地历史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突出巴蜀优秀传统文化特色,以“巴山蜀水”为主题,在两地范围内定期开展交流展示活动,大力培育两地全民阅读活动品牌1-2个。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政策保障

把图书馆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计划, 纳入渝北党委和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一起规划、一起部署,加强部门联合,建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长效联动机制,切实履行对图书馆的宏观指导、政策保障、统筹规划等方面的职责,为图书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完善投入保障

完善图书馆投入专项资金制度,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力争做到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保障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经费,增加对图书馆设施建设及管理运行的专 项资金补助,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全区图书馆事业费占全区文化支出的比重超过10 %

(三)合理人员保障

“十四五”期间,解决区图书馆人员编制问题,编制人员30人以上,员工总数不低于35 ;镇街分馆和直属分馆,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图书馆本科学历以上员工占50% 以上,中级、副高级职称人员60%以上。加强对全区图书馆体系从业人员培训,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图书馆基础业务、文献信息 检索、图书馆自动化及网络化服务能力、图书馆业务标准化及规 范化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