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地志(下)
舆地志(下)
坊、厢
圣谕坊 在县大堂。清乾隆二十三年奉文建。民国二十八年,日机轰炸损毁。
升平坊 原名断牌坊。年久失修,已损毁无存。
节孝坊 在镇安门内。清嘉庆十四年,为县属妇女殉难建。
中流砥柱坊 在镇安门外二里。士民为前署牧李在文建。
清风峻节坊 龙兴乡属。为处士贺登聘之妻谭氏建。
节孝坊 在石船场。为厅民王登榜之妻谭氏建。
木牌坊 在义里秦家坝。为县民秦师圣之妻徐氏建。
贞节坊 在义里三江口。为县民艾宗赞妻谭氏建。
金赐淮阳坊 在义里段家桥。为县民郑纪妻黄氏建。
坤维正气坊 在静观镇。嘉庆二年十二月,为处士聂舞南之妻李氏建。
百岁坊 在沙坪乡场口。系徐再远之妻李氏建百岁坊。
节孝坊 在沙坪乡。系徐永蒸之妻马氏所建旌表节孝坊。
欧柳芳规坊 在礼里。为陈要图妻李氏、陈衔妻龚氏建。
五世同堂坊 在义里秦家坝。为处士袁文安百岁建。
节孝坊 在木耳乡杨氏桥。为聂世丰之妻周氏节孝坊。
节孝总坊 在寸滩至石盘河大路上。为全县节妇总坊,录氏姓名最多。不能备列。坊柱有川东道姚觐光联云:“有志岂能相强,或慷慨或从容,数百人编页联珠,莫非从父从夫从子;得心之所同然,称坚贞称显达,万千亿辉芳焕彩,何异立德立功立言。”
城内五厢
弋阳厢,在县署北;石梁厢,在县东;宝盖厢,在县西;金沙厢 , 在县南;落伽厢,在县南。
城外二厢
莺花厢,在县城西;上关厢,在县西。
街市
觐阳门:
正街 桅杆砎、水沟口。
升平街 阳名断牌坊,上至街门口。
横街口 通保定、金沙二门。
书院街 通文昌宫。
老米市 在断牌坊下,今移米亭子。
汇川门:
林家巷街 上抵升平街。
东升门:
岳家沟 上至衙门口。
问津门:
潮音寺街 通岳家沟。
文星门:
文星街 通潮音街。
沙井街 通衙门口。
镇安门:
朝阳街
凉亭街 下至衙门口。
金沙门:
金沙街 通关庙、下横街。
保定门:
关庙街
高脚土地街
二山庙街 通镇安门。
放生池街
文庙街 左通衙门口,右通书院街。
里、甲
仁里 六甲。
义里 十甲。
礼里 十甲。
津渡
嘉陵江上游:
鲁班渡 江北嘴过朝天门。
宝盖渡 江北保定门过千厮门。
莺花渡 金沙门过临江门。有《莺花渡》诗,曰:“春江明似练,春日渡莺花。莺语随波转,花香逐浪奢。诗敲山寺里,酒醉野人家。薄暮归来晚,风吹一艇斜。”
落伽渡 通人和场、李家场。
鄢花渡 通人和场、李家场。
沙湾渡 通康村坝。
上关渡 通康村坝。
香国寺渡 通人和场、石马河。
红沙碛渡 县西十里。枯水险。
猫儿石渡 通康村坝;过化龙桥。
空树泡渡
江家堰渡
桂花园渡
石马河渡 过巴县龙隐镇(即瓷器口)。
飞缆子渡 枯水险。
奉旨沱渡 明时,蹇天官在此地奉圣旨,故名。
大石盘义渡 在碑亭子下。今设义渡,有船二只。
水二塘义渡 置有义渡田,设舟一只。
鸡冠渡 在鸡冠石中。水甚险。
柳钓溪渡 通李家场,过巴县蔡家场。
三角坝渡 过蔡家场。
悦来乡渡 通鸳鸯、木耳、两路口。过巴县蔡家场。
清溪口渡
亭溪渡
狮子口渡 通复兴场。
土沱渡 通复兴、静观二场;过巴县蔡家场。
黄葛树渡 在县西北九十五里。通石家、土主乡一带。
东阳镇渡 通土主、清平。过北碚管理局。
扬子江下游:
杨家溪渡 过弹子石。
溉澜溪渡 过巴县大佛寺,上朝天门,江北蛤蟆口。
寸滩渡 过县城十五里,上朝天门。过一碗水、两路口等场。
黑石子渡 上达江北城,通石坪乡、旱土沱。
朝阳渡 通五里坪、三寨。
唐家沱渡 距县城三十里。
鱼嘴沱渡 距县城六十里。通龙兴、复盛等乡。
沙溪渡 过木洞。
下梁渡 过木洞。
洛碛渡 通巴县麻柳场。
太洪江:
沙溪渡
鱼洞沱渡
獐鹿渡 通五宝乡。
下洞渡
金滩义渡
梅溪渡
麻柳渡 麻柳场下。
舒家桥渡 舒家河下首。
江口义渡
桶井义渡 崇德义学并文昌宫设渡船二,一置于河伯桥,一置于五定桥。
江口渡
二郎渡
坪山义渡 林家桥。
惠远义渡 明月乡属滚珠滩。通长寿、邻水。里人李廷敬、王代全等倡首,置义渡船一只。
温塘渡 上下码头共船十六只。陆路通两岔河、古路坪、高嘴乡等处。
溪、河
溪
仁里:
小阳溪 在朝阳溪横上三里。自新屋湾流入大江。
朝阳溪 出西山沟。自三元桥分派,下双溪口,迤逦数十里,流入大江。
石梁溪 出霞峰山。至井轵沱三岔溪入江。
三板溪 一名大石坝。三水合流,一来自徐家沟;一来自凤凰山;一来自石踏溪。水从大石滩口流出,东入太洪江。南北二堰灌溉天星山下一带田禾,不下千余亩。
龙洞溪 水引贺塘湾,出大虎溪。入太洪江溪口,生成石洞,高空六尺许,长空二丈,溪水从洞中出,洞外有圆峰拱峙洞门。
鱼肠溪 出龙冈山入江。
怀珠溪 在沙赣岭胡家沟下。
土桥溪 出徐家沟,至金滩入江。
鹿背溪 出显岩山,入江。
沙溪 出长寿唐家嘴,至石门溪入江。
龙溪河 原名龙荡沟。嘉庆五年,桂养斋获贼于此,改龙溪河。
清水溪 出铁山。至大虎溪出太洪江。
虎跳溪 出花蛇沟。至张家沟入太洪江。
陡 溪 自陡 子石河溪至高桥河、西河入大江。
马踏溪 出龙王泉。至麻柳沱入太洪江。
黑龙溪 出龙洞泉。至西河入江。
三峡溪 自青杠坪至王家滩合西河入江。
河燕溪 自天池龙洞发源,至土沱湾合西河入江。
双河口 自跃龙坝至滚珠滩合西河入江。
猪河溪 出三星山,合长滩东河入江。
李家溪 出白马山,合西河入江。
高石溪 自螃蟹峡出滚珠滩西河入江。
金担溪 出龙羽山,合费家沱西河入江。
獐鹿溪 出王家沟,至太洪江入大江。
鱼洞溪 出羊霍山,入太洪江。
跳蹬溪 一出黄通山,一出黄树槽,至两岔溪合流,出沙溪口入江。
义里:
溉澜溪 发源于铜鼓山板壁房子,下菜市堡入头塘出扬子江。
桥脚沟溪 兴隆乡杜家坝分峡,溪源也。西流由倒角沟下入仁睦滩。
茅溪 发源于人和场火峰山,出龙溪乡段家桥,出茅溪入大江。
梅子溪 发源于回兴乡之苟坝,出梅子溪、石盘河至寸滩入江。
横山溪 出高峰顶至寸滩入江。
大桥溪 由永兴场界流入,绕斑竹园左,至自生桥会观音塘入温塘峡。
陡沟溪 出鸳鸯桥,至寸滩入江。
苟溪 出分水岭,至唐家沱铜钱坝入扬子江。
磨子溪 出印盒山,至清溪入江。
干溪 自鵰嘴岩发源,出江家堰口。
清溪 出鲤鱼沱、跳石河西水井,入双河口合流,从清溪入江。
文笔溪 在悦来乡下,去砚台石三十余丈。又名涨沙溪。
珠流滩 王家乡属。环流九折,三滩回澜如滚珠然。
仁模滩溪 出华蓥山,至清溪入江。
凌云溪 由三岔河至三桂塘入温塘河。
礼里:
柳窎溪 礼嘉乡。
石马盘 在江侧。
车盘溪 自东山引水,到黄葛树入嘉陵江。
明家溪 由横断山中干发源,经清平乡至伍家坝、杨家岩一带,流入土主乡境内,长达五十余里。下流龙王等滩,入石家乡属万家岩,沿溪至北碚黄葛乡之东阳镇,入明家溪出嘉陵江。
马治溪 接龙场下。发源龙洞口,东流入黑水滩。
石河溪 复兴场下。入黑水滩。
苦竹溪 在东山下。水自龙王洞迳石滩子,流入嘉陵江。
清溪口 在亭溪下。源出华蓥山,自后河三江口经跳石河合至带溪,至此入江。
乱石溪 在中峰山下。源发华蓥山,东至三圣场与东河合流入江。
三溪口 在内有大溪一,小溪二。大溪即礼里东西两河水也。至此合流入江。
九曲河溪 自回龙寺下,迳黑水滩至双龙桥,两岸互相拥抱,曲折弯环,抵蓝家院,渐起高岭拱护,关键更紧,左旋流入大江。
亭溪 源出华蓥山下邓家沟,到偏岩场下龙塘,由三圣乡、复兴乡至清溪口入嘉陵江。
河
费家河 出邻水幺滩。入太洪江。
筌沱河 出邻水幺滩。入太洪江。
包家筌河 出邻水幺滩。入太洪江。
犁牛滩河 出长寿青烟洞。入太洪江。
两岔河 两岔乡,位于三溪会合处,其地有两岔,故名两岔河。其溪一名杨家河,发源于江、邻交界大湾场所属之四方碑,经茨竹所属之伍家沟,大湾所属之跳石河,流入两岔境。在两岔乡下场口,先与发源于两岔所属辜家岩之无名小溪会合,稍曲折,再与发源于茨竹之石家沟河会合于下场口之下,经谷口石至新观音流入高嘴境。再东南流至黑塘,古路与高嘴即以此河为界,河北属高嘴,河南属古路。又东南流,曲折至观音桥,古路与统景又以此河为界,河南属古路,河北属统景。高嘴乡市场即在观音桥之上高嘴、统景交界处。复东南流至萧家拱桥与一小溪会合,折向东流,经三桂堂,温塘峡至统景乡上场口注入御临河。
后溪河 自华蓥山发源,由三江口,磨滩傍岩直泻七十里,入兴隆乡后溪河,再下流十五里,至新桥入石鞋乡界,经木耳,仁睦乡境,下跳石,到清溪入嘉陵江。
苟溪河 由分水岭出王家乡属回龙沱,经江家桥出苟溪河,下龙门桥,观音滩,出唐家沱入扬子江。
平滩河 发源于兴隆乡之倒角沟。出夹沟,下石鞋乡属之放生河、龙兴桥、八角庙,至王家乡之龙凤桥、龙门桥而至平滩河,流出珠流滩与沙坪乡之冉家桥、仁睦滩,出清溪入嘉陵江。
跳石河 源出华蓥山。至跳石河,入清溪至嘉陵江。
跳磴河 源出高桥水。至寸滩。
三河口 出西山。至黑水滩入江。
黑水滩河 出华蓥山。至亭溪入江。
陡溪河 自不鼓山至钓狮沱合西河入江。
水利
江北地方,既无陂泽湖池可蓄水利,而凿塘止水者,不过十之一二。惟山岭既多,往往由高山之处,疏导其源,因势利导,筑堤设防;或则源头浩大,可以灌溉田亩,既收其利于己,复公其利于人,亦井里亲睦之道也。至平衍地带,近则凿筑堰塘,由县向农行贷款举办,以补天工,亦御旱涝之要素也。
堰
仁里:
桥头坝堰 自花岩沟流下搬罾沱,各处派引,灌田数百亩。
龙洞岩堰 自铁山龙洞岩引水。
小沱子堰 自天台山引水。
五斗坝堰 自铁山引水灌田,余水出郭家沱。
石梁堰 自小沱子引水,分灌铧尖堰。
陈家堰 自老龙洞泉引水。
水口溪堰 自猫儿塘引水。
小虎溪堰 自大湾坡引水。
仙女泉堰 自本泉引水。
大井泉堰 自本泉引水。
漱口井堰 自辜寨坪山引水。
打锡沟堰 自圣卦山引水。
猫儿堰 自猫儿山引水。
龙王堰 自麻柳沱引水。
保斯堰 自干河沟至龙洞塘出东河。
唐家堰 自大井泉引水。
槐花沟堰
柏树林堰
石板堰 自放水溪引水。
高滩堰 自永定溪引水。
义里:
王家沟堰 自聚莲山引水。
煅金坪堰 通邻水秤沱口。
卢家堰 自福洞引水。
梁家堰 自老鹰岩引水。
虎溪堰 自花蛇沟引水,一自三合山引水。溉田千余亩。
青云山堰 青云山下。溉田数百亩。
张家堰 自老鹰岩引水。
王家堰 自风门垭引水。
大竹林堰 分水岭,溉田数百亩。
大柏树堰 自东山引水。溉田数百亩。
任家堰 自玉屏山引水。
杨家堰 自风门垭引水。
十拐堰 自大山垭引水。
李家堰 自陡溪引水。溉田数百亩。
卷洞桥堰
高桥水堰
杨家堰
刘家堰
牛心泉堰 在牛心山本泉引水。溉田数百亩。
大河堰 在桥亭子。灌田数百亩。
龙洞口堰 自旱土沱发源,经石桥,次郭家沟,到十二拐,达龙门桥二十余里。灌田万亩。
古井堰 自牛星垭引水。
铁山坪堰 可溉田百余亩。
杀牛凼堰 可溉田百余亩。
礼里:
石板堰 自鵰嘴岩引水。
新堰 自金凤山引水。
姬家堰 自猪肚溪引水。
高洞子堰 自邓家沟引水。
中溪堰 自倒坐岩引水。
核桃堰 自倒坐岩引水。
象鼻堰 自西山引水。分泾有柿子、石桥、茅草三堰。
叶家堰 自鵰嘴岩引水。由长沟,磨滩,太极图出空树沱小河。
柏林堰
玛瑙沟堰
沟堰 自东山引水,分灌石梯堰、保凤堰、岩脚堰、芋荷堰、松树堰、山口堰、大茨堰、杉树堰、水竹堰、筲箕堰、青泉堰、元树堰、柏树堰、大风堰、冉家堰、后湾堰、挖瓢苦竹堰、石板堰、叶店堰、龙拖堰、柏杨垭莫家堰、天堂堰、双堰、石坝大堰、老猪堰、龙兴堰、高视堰、柏杨堰。
洋石堰 西山引水。
磁瓦沟堰 西山引水。自分水沟分注。
三台堰 三台山引水。
龙泉堰 东山,泉出龙王洞。可溉稻田千余亩。
古堰 有二。自明星山、海印寺前引水。
罗盘坝大堰 源出西山。可溉田千余亩。
渠堰 自西山中槽引水东流。分渠十一道。第一、三、五、六、十北灌本里,第二、四、七、八、十一南灌本里七甲。均古堰。
龙洞堰 东山引水。
柏杨堰 自东山引水,分注锁口堰、风门堰、偏岩堰、东林堰、五路口堰、横垣山堰、中堰、高家堰。
荔枝堰 自东山溪沟引水。
黄家堰 西山引水。
月庵堰 自月庵山引水。
林桥堰 自滩子口溪引水。
古峰堰 自古峰山溪引水。
穿洞堰 自龙塘引水。
陈家堰 自辜家泉引水。通东花沟及潘、陈、龚、毛等九堰。
刘家堰 自猫儿泉引水。通李家二古堰。
潘家堰 自水口溪引水;又一堰自龙王泉引水,通樊家二堰。
汪家泉堰
胡家泉堰
滥井泉堰 自张关山引水。
石笋泉堰 自石笋山引水。
滥坝泉堰 自华峰山引水。
大湾堰 自石笋泉引水。
松林堰 自松林泉引水。
刘家湾堰 自滥坝泉引水。
胡家堰 自石笋泉引水。
碗厂沟堰 自本山引水。
曾家堰 自两岔溪引水。
鱼洞沱堰 自羊霍山引水。
白石堰 自牛心山引水。
沙弓溪堰 自太铧山引水。
邓家堰 自鱼洞沱溪引水。
二号堰 在石船乡公和团境内。可溉田五百余亩。
三号、抓门石两堰 在石船乡公和团,各溉田三百余亩。
石河溪、行祠庙堰 在石船乡睦睦团,各溉田三百余亩。
洪洞岩堰 在石船乡睦睦团。可溉田二百余亩。
廖石沟堰 在石船同安团。可溉田二百余亩。
高田垲堰 在石船同安团。可溉田二百余亩。
泉
仁里:
龙洞岩泉 铁山龙洞沟。其泉自山坡流下,沟侧石磴有窝如碗注
水,味极清凉,名一碗水。
五斗坝泉 在铁山下,经郭家沱入江。
小沱子泉 在天台山下,入石梁溪,经井轵沱,由三岔溪入大江。
龙滩灵泉 由龙滩五岩穴出。其味清美。人喧则泉缩洞内,稍静仍流。
大湾泉 在关口山下。
滥坝泉 华峰山入獭筌滩。
仙女洞泉 白岩山下。入长滩河。
锡沟泉 圣卦山下。入皂角渠。
猫儿泉 在猫儿山。入东河。
赤霞荡 在双河洞下。每值晴雨,有五色霞彩蒸于石上。
排花洞泉 由太洪江上至洞口峡中。
温泉 桶井西峡口。泉二,一在水湄,水涨则淹;一在溪岸,四时俱温,春浴更可疗疾。
龙洞泉 一在龙泉,一在跃龙坝,均入西河。
唐家沱岩泉 自岩腰流出。其味甚美。沱内数十家悉赖之。
源水泉 在张关山。
海角湾泉 在张关山。入鹿背溪。
义里:
洗马塘泉 在大竹乡田公岩下。塘水四季不涸,颇资灌溉。
牛心泉 在牛心山。
龙洞泉 出十二拐。入龙门桥。
煅金坪泉 通邻水称沱口。
感应洞泉 在分水岭岩洞。入温塘溪。遇旱祷雨辄应。
鸳鸯泉 在王家岩。入陡溪沟。
虎峰泉 在祈雨山。入石马河。
礼里:
翁家泉 在官竹洞岩下,一泉涌出,溉田千余亩。
花耳泉 在花耳山。
龙眼井泉 在西山。
响滩子泉 在龙洞岩。经盐坝入河。
麻柳泉 在东山。
井
城内:
桂花井 在岳家沟坎上白姓园内。
四方井
大水井
沙井 桂花街。
宝盖井
过路井
碓窝井
仁里:
龙浴井 龙藏寺后。井下有石穴出泉。去重石岩山约半里许即发源处。其水清凉,四时不涸。
古盐井 在桶井碛中,一在观音寺佛座下。
合口井 一块桥沟中。大旱不竭。
金钗井 相传:昔有孝女经过其地,失钗于此,后掘地寻钗,泉涌成井。水色如金,其味极甘美。
升霞井 在干溪沟。四时有烟霞自井出,散乱溪边,泉水不竭。
古木井 放水沟。水味甘美。井面横有柏木长丈余,百余年不朽,间有采入药品者。
八角井 在洛碛镇里余。炎旱不竭,便汲甚众,泉味甘美。里人戴亮吉有诗:“谁将八角改圆形,尚喜泉香似旧馨。曾试中冷输此味,欲商陆羽续茶经。”戴自牧有诗:“龙井茶烹虎跑泉,芬流齿颊意欣然。吾乡角井尤堪饮,两腋风生直欲仙。”
义里:
药王井 在梵音寺之左侧。井形四方。该寺药王显圣,无论远近患病,来井汲水合药,饮之立效。
古盐井 在青草坝。
龙井 近南山井。
鸳鸯井 鸳鸯桥上。二井相连,四时不涸。
火井 金沙门外碛坝。水涸时,樁下三尺有气上出,以火引之即燃。
南山井 水色澄清,深不可测。冬春之间,时有一缕浮烟笼于泉际。
金钗井 铁山梵音寺侧。
团小井、蚌蛤井、仙人井、双龙井,均在沙坪乡。
古盐井 鸳鸯乡花石沟有盐井数口。民国八九年间,黄复生道尹曾派人煮盐。所出之水不浓,煎出亦不敷支,故停办。
礼里:
石井 在鹤鳌坪梅子溪边。整石凿成,约深数尺;水甚清凉,每
当天旱年,较常年为盈。
花王井 在佛耳岩下。洪化元年,建有碑,刻“花王井”三字。
自流井 在李家漕沟下。平地涌泉,灌田百余亩,久旱不竭。
凉水井 在牟家岩畔。天然石池,其水随波随盈。旱年,土人取
汲于此。
螺蛳井 在麒麟桥岸侧。石上天然一洞,形如螺旋,冷然水出,
大旱不竭。
瓮缸井 华蓥山麓。水从岩隙滴入井中,叮咚可听。以竹量之,
约深丈余,宽数尺。色青而味甘,四时不竭。
桥梁
《周礼》:“司空之职,于农事既毕,即沟洫川梁。其为行役计
者,周且至也。”江北辖境,尽属山隅,一遇霪雨弥旬,山水泛涨,则一溪一涧,举步维艰,不有桥梁,其何以济?况山民赶集赴场,肩挑背负,一旦隔岸惊心,望洋徒叹,既未可褰裳,亦且忧夫濡首。言念及此,则除道成梁,何可不亟亟也。所冀各乡之中,已成者,不时培葺;未成者,设法修治。凡险阻既平,功德亦劭。凡行役者,不共履王道之荡平欤!
城外:
普渡桥 在汇川门外樱桃溪。清道光十九年建。
拱北桥 在文星门外九倒拐下。
新隆桥 在嘉陵门外。
唐家桥 距香国寺里许。
大扳桥 在廖家台与简家台交界处。
刘家台大桥 在刘家台河岸。
松树桥 龙溪乡属。
仁里:
九联桥 朝阳溪进沟四里许。明万历年间,胡九联捐修,故呼为
九联桥。
卷洞桥 鱼镇左手出场口。
双溪桥 在鱼嘴沱双溪口。通关口至土沱驿路。
三汇桥 在三汇溪。清乾隆三十八年建。
盘石桥 在鱼嘴镇街前。长三丈,阔二十余丈。其水浣布极鲜。
梯子岩桥 在鱼嘴镇。通铁山坪大路。
三元桥 在云洞溪。清乾隆十三年建。
竹子桥 在滚水滩附近。
倒石桥 近王家沱。
万寿桥 议事沟溪。清乾隆四十年建。
天成桥 在小虎溪。清道光二十二年建,上建石栏。
双虹桥 城东北二十里。两溪合流东入太洪江,两桥相对如虹。
温塘桥 在温塘溪。
舒家河桥 在舒家乡近场处。
行祠庙桥 在小虎溪。明万历元年建。
梅溪桥 通长寿大路。御临河上,近梅溪。
双溪桥 杨家沟。
滚滩桥 在滚珠滩河。
辜家桥 在石子滩。
长滩桥 在长滩河。
东河桥
仙女桥 在仙女堰。
长寿桥 在大猫溪。
永定桥 在磨刀溪。明时建。
五龙桥 在河燕溪。
河伯桥 桶井通中坪燕子岩。
增福桥 在高桥溪。
虎跳桥 在虎跳溪。
福寿桥 在明月乡滚珠滩西岸。
双凤桥 滚珠滩东岸。
一善桥 在罗星寺水口上。
复兴桥 费家沱河。
黄龙桥 罗家坝。
五福桥 李家溪。下有同济小桥。
永定桥 河溪沟水口上。
桂香桥 双河口。下有庆余小桥。
永安桥 河溪沟上首。
高升桥 干河沟。
双桥 双桥沟。
兴隆桥 大风垭下。
来龙桥
长生桥 双溪口左。
平安桥 土桥子大道上。
积善桥 双溪口左。
永乐桥 悟学寺坎下。
通顺桥 太洪寨上。
利济桥 石河溪。
临津桥 太洪寨下。
顺成桥 老鸹石。
通都桥 三块碑。
观音桥 马踏溪。
高溪桥 高桥溪上。
双龙桥
新桥 道光二十一年建。
廖家桥 太铧山麓。明万历时建。
拱桥 两岔溪。
王家桥 沙弓溪。
三元桥 鱼洞沱。
长生桥 沙溪。
元方溪桥 赵洪顺建。
乞儿桥 序:前清道光初,幸君际彤年四十无子,遂立意一人修建此桥,后连生四子,故名。此桥在明月乡大溪口。清廪生幸炳南有诗:“断岸临江左,众水日奔忙。往来驰驱者,徒涉每多伤。惟叔倡义举,雅意造津梁。筑土并积石,坦然成康庄。山溪之险阻,示我以用行。功成名肇锡,未敢妄称扬。仿叔乞儿意,桥名自此彰。苍天如人愿,幸不谢枯杨。转瞬怀玉燕,绵绵绍书香。” 幸腾芳有诗:“徒杠底甚号乞儿,如此乞儿世罕之。未必乞儿儿可乞,乞儿心事有谁知。桂馥兰芬福寿全,半由人力半由天。天心尚可人心挽,只在当年结善缘。 刚才二月造津梁,九月依然说弄璋。天报世人偏不爽,须知积善有余庆。 从头屈指几经年,花萼相辉在膝前。想是先公修德意,不欣然处也欣然。”乞儿桥成后八十余年,突遭河水暴涨,遂颓败焉。复由里人募款修复。里人增生魏平三为之诗曰:“乞儿桥,赛虹腰,前人善果今维昭。一念精诚通帝胄,天上石麟降九霄。岁月几更物几换,渐被风雨所飘摇。往来行人嗟病涉,鸟唤哥哥行不得。幸有乐施好善多,一时都将欢缘结。囊物同倾善同作,鸠工庀材成约略。司马当年曾题桥,衣锦归来亦何乐。君不见,天理循环,莫为之前美弗彰,莫为之后盛弗传。地仍其基名仍旧,行看瓜瓞咏绵绵。”
三元桥 在石船乡。由王九龄、王乔林募建。
三元卷桥 清光绪八年,由石船乡张泽川、宋昌生等募建。
石河溪桥 石船乡属睦睦团。
曾家桥 清光绪八年,由鄢静安、陈树德等培修。
双善桥 民国十九年,由沈金、游金山捐建。
白眼桥 在御临河下游。
四沟桥 舒家乡陈仲文捐修。
巨石桥 五洞。舒家乡属。
三元桥 舒家乡属。碾盘山陈氏宗祠捐修。
双龙桥 舒家乡属。与清海庵附近。
冯家桥 系冯玉峰一人捐建。
龙安桥 清同治初年,龙安寨武生龚在泉发愿备款,其子千总龚少辅所修。地名尹家磴。至今犹存。
义里:
官济桥 明嘉靖已亥年建。属鸳鸯、龙溪交界处,一名段家桥。现碑记尚屹立桥畔,一目了然。明翰林安邦有《官济桥碑记》:“桥以济名,通往来也。济以官系,有三义焉:一示地也,二示公也,三示重也。示地者何?地属官坝,蹊截官道。每春夏水涨,近居官坝者,不得出;远由官道者,不得入。惟桥则可免此阨矣。示公者何?创义于郡大夫,协力于缙绅士庶,责成于吾宪张公以平治道途而建桥之谋。始定储费于旧,今伊练公以平道夫役而给,桥之用始足,岂私便为哉?示重者何?桥去郡治仅二十里,通南北诸路有不可计。故舍舟由万、梁而入者,必经此桥;持节取通、巴而按吾渝者,亦经此桥。首望合阳,臂掌邻水,独曰官者,盖取重而言,民庶在其中矣。识此三义,则桥石雄峙,鬼神为之呵护,天地与同悠久也与哉!若夫钱谷之费用,官民之姓氏,则总载诸后,辞不赘云。”
天心桥 在寸滩溪。
大定桥 在寸滩。上有栏,盖横山溪。
万寿桥 在城西北二十五里。
偃月桥 在茅溪。
安澜桥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清道光二十年,处士继容等重建。
赛礅桥 县北二十五里。
迎仙桥
龙滩桥
麒麟桥
石梁桥 大石乡。
龙门桥 三十里,龙门溪。
大桥 在陡溪沟。
鸳鸯桥 在鸳鸯乡。
天定桥 在赵家溪。乾隆时建。
观音桥 在磨子溪。
永济桥 王美玉建。
玉带桥 在玉带溪。
卷洞桥 县北五十里。上达沙坪,下达石屏乡。
万寿桥 在仁睦滩。
治平桥 在跳石河。三洞,有栏。清乾隆二十五年建。巴县令王尔鉴有《修治平桥启》:“闻之,山险可踰,水险难越;火朝觌矣,清风戒寒。一榷一彴之修举,攸往攸来之便捷,从古咸昭,于今为烈。维兹跳石河者,派衍溪江,旱通广、岳。涨流霞于春渡,水 石沉;牵烟柳于北城,褰裳濡轨。故飞虹竞跨,昔年之营构曾奢;即鼓擢回翔,废后之权宜亦妥。然行期坦履,功尚久垂,与其颙昂扈立,招舟子以徬徨,何若振废错,腾空凌波,以而蹀踬?矧年丰岁晚,堪抒赢累之资;水涸沙平,易启排镰之具。本县济舆政简,利涉情殷。撰募序以倡言,望云厚矣;庆功成于永奠,众其助诸。”
苟溪桥 在沙坪五里。
江家桥 在苟溪上游,属王家乡。
乱石桥 距王家乡二里。
龙兴桥 石鞋乡属。为通兴隆乡夹沟之道。
龙门桥 距王家乡五里。
红砂桥 在大乘寺里许,为通石鞋大路。
回龙桥 在回龙沱附近,属王家乡。
汪家桥 距人和乡五里。
二十四洞桥 木耳乡属。
林家桥 在龙溪乡。
平滩桥 距王家乡五里。民国三十二年重建。里人汪然犀有记:“吾乡平滩桥,为木耳、王家两乡往来通衢。民国三十年夏,圮于水。乡人马荣丰等,目击病涉者之苦,倡议募修。仍建平桥五洞,不半年而工竣。计桥高丈余,宽七尺余,长八丈有奇。岸堤坚固,砥柱奠安,足为久远之谋。记曰:‘善沟者,水啮之;善防者,水淫之’。若斯桥者,皆所不患矣。其有裨利济,岂浅鲜哉!故不辞而为之记。”又里人刘荣成诗:“伟烈千秋孰与俦,行人利涉永无忧。骑驴又见着鞭老,饮马重登如砥周。五洞高排仍旧制,一虹长卧焕新猷。明年依就晴飞絮,满眼春光古渡头。”里人徐昌炽诗:“圮桥受教赞留侯,复建长虹卧渡头。频看骅骝遵大路,欣传砥柱作中流。里人共向龙门步(龙门桥距上游五里),行旅从无虎臂忧。五洞仙朝占利济,新型伟绩壮千秋。”
文星桥 两岔河。
翁济桥 红竹坝。乾隆时建。
对水桥 十余洞。
永定桥 温塘峡。
观音桥 古路乡属。为通高嘴、古路、两岔大道。
益寿桥 兴隆乡。汪卓然弟兄为母益年所建,故名。
自生桥 距兴隆乡十二里。溪中横石板自然成桥。水枯时,上流由石板下穿出,公然普济。
观音桥 在龙会山下。有大士龛,双榕护之。左右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公然一小兰亭地也。里人恒于此修禊。
龙门桥 两岔乡场头。原无桥。清光绪六年募修。高三丈许,宽一丈五尺,长七丈,两边石栏。由唐屏、德斋等倡首。
新拱桥 在两岔乡红竹坝。民国五年,冉芝山、杨玉成等培修。
三倒拐桥 清光绪二十年,路德三、彭秉堂等募修。
古 桥 一名高桥。有乾隆三十六年碑记。中流一大石作天然桥磴,两面修平桥两洞,长九丈余。两岸竹树阴翳,泉石碰响,颇极雅韵。
菩萨桥 在两岔乡锅底凼之上。
礼里:
板桥 刘家槽。
永定桥 三溪口河。
新桥 麻柳河。乾隆年间建。
长寿桥 宝台山麓。有邻水进士屈怀珠序:“山自华蓥而下,岩壑 岈,泉源滃出,东南行,汇为小溪。曲折数十里,至明通寺,地势平衍。寺之南,有宝台山。山临溪岸,水自中流而出。原有石磴二十余步,为合、岳、邻、巴往来济渡处。近因泥沙淤塞,春夏水涨,石磴泊没,势阻难行。里人升修二次,均遭水坍。境内唐公雨膏,悯病涉者之苦,而石磴之不足以垂久远也,爰邀同人,首倡捐钱一百八十千,四方诸君子继之。鸠工庀石,建修平桥五洞,高一丈余,长七丈有奇,名曰长寿桥。盖与天地同流不朽焉。计费钱五百余千。不数月而告竣。雁齿排空,虹桥卧波,以视向之踯躅岸侧者,今已成占利涉矣!是举也,非唐君 之倡,无以肇其端;非诸君子之慷慨乐助,无以勷其成。予故于斯桥之成,乐为序之,以劝夫世之好善而畏难者。至若为善获报,理有固然,故不复云。”又邑庠生王炳文《一善桥百字碑》:“唐公雨膏,去岁建一成桥,功竣。接修此桥,石料开妥,因岁凶,未果。今鸠工辇石,修理完善,较一成桥稍长,高广相类,费银五百余两。名曰“一善”,志公一人之善也。噫,独捐千金,彩虹双渡,公真大善士也。乃为之颂曰:‘俾尔昌尔大,俾尔耆尔艾。万有千岁,眉寿无害’。”
余家桥 在静观乡。明万历时建,一名回龙桥。
仙跻桥 静观寺前。明万历四十八年补修,有碑。
公孙桥 邓家沟。
龙洞桥 翁家沟。万历年间建。
转龙桥 磨刀溪。嘉庆十九年建。
忠恕桥 清滩子。乾隆三十六年建。
易事桥 水自磨刀溪出。
万春桥 在万家岩。清道光五年重建,十年,复圮。二十一年,里人踵其事,比前低数尺。水大,树木逾桥而过,不撄其势。
鹿山桥 在雷家河。乾隆十三年建。后复圮。嘉庆八年重建,更名添福桥。
续麟桥 叶家溪。崇祯九年建。
回龙桥 戴家沟。乾隆十二年建。
永定桥 乾隆二十五年建。
永济桥 乾隆十一年建。
兴隆桥 梁家沟。嘉庆二十三年建。
太平桥 在东河。嘉庆戊寅年建。清举人刘中乙《记》:“渝北之东百里许,有溪焉,源出华蓥,兼汇两支水,遂成大川。实东、南两路之要津也。乾隆丙午,乡人竖石其中,以便往来,名之曰太平磴。今五六载,泥沙渐积,戊戌虽经补修,而未增其制。稍涨则水逾石上,非褰裳不可过,而磴小且滑,失足则坠,远近恒视为畏途焉。嘉庆戊寅,众议建桥,高增一丈,长七尺有奇。计费三百余金,始可竣。人有难色。农毕工兴,越五月而斯桥落成。是役也,众工云集;募资供给者,领袖诸人之力,而督役也勤,虑事也周。尤深得李君百福、罗君光殿附近总理也。众因嘱余记其巅末,并颜其额,仍名之曰“太平桥”。亦以见除道成梁,得以共庆坦途者,比幸世,际升平也。”
崇德桥 张广滨(仁海)《叙》:“三元桥创修有年,忽圮于水,难复旧观。且为合川往来要道。里人刘国祯、张遂根等,悯病涉者之苦,倡议募修。不数月而工竣。丐叙于海,并请更名。窃思,古人以大德名其门,通德名其里,非勉人垂远之一道耶!乃取德基永固之义,以崇德名其桥;为序诸贞珉,使后人见之勉而崇之,是使后人而复勉后人也,不亦与桥并名于无穷耶!自时厥后,或远或近,永泯望洋之苦,同占利涉之益,岂仅一人蒙惠而已耶。”
安然桥 九洞。由罗清友一人捐修。
清谿桥 九洞。由文生罗德久捐修。
远神桥 距复兴乡十里许。此桥修竣未踩桥时,有一贫人欲往桥上过。众均不许。贫民即远路而去。洰后,此水即由伊走之路流去,并不由桥下流出。
晏家桥 在石坝乡亲睦团。明时晏状元监修。
兴隆桥 在石坝乡上场口。道光二年修。
万里桥 在石坝乡孝义团。系前明修建。由陈家坝直出河边。
蛇梭桥 由龙坤生倡修。
堰口桥 由田渭滨倡修。
大堰沟拱桥 在偏岩乡。由唐雨田捐修。
扇子坝拱桥 偏岩乡人和团内。唐雨田捐修。
西河拱、平桥各一洞 由唐雨田捐修。
高升桥 在偏岩乡金石团。由唐雨田捐修。
天成桥 在复兴乡龙门桥下游,距场九里。有璧邑谭崧生《天成十善桥碑记》:“桥以天成名者,人造之,实天赞之也。天道好善而恶恶,凡有善举,无不默相以成功。此桥在渝北复兴、土沱两界毗连,有石板滩溪河,宽十余丈。其水由华蓥发源,至此下出嘉陵江之狮子口,春夏水涨,片刻即成巨河。前无桥梁,惟有跳蹬数十。每见有人行至中间,而水来突如,淹毙者无岁无之。里人久欲建桥,惜未果。今罗生至连、贺生至全,出而倡修之,名其桥曰天成十善。募资仅十家,此事盖亦罕见而鲜闻者。初动工时,人多议之、诋之,更有从而阻之。断不意不数月而桥成。此岂人力所能成哉?天助之也,天相之也!天佑之也。吾故曰天成之也。此桥一建,则行人乐其便,千万世无淹毙之忧,真可嘉也!乐捐诸君,亦与桥永远不朽也!此序。”
永寿桥 在复兴场外小河。旧有石磴过河,后由罗氏修桥。里人有《永寿桥碑序》:“闻之,《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而世之富者,往往不寿,即或享年长久,生则存焉,没则已耳,寿也犹之不寿。此何以故?盖由利心重而善心轻也。邑有罗公青友,家号素封,性尤好善。适值八旬生辰,诸子欲为公酒。公曰:‘奚有于是?与其宴酒而浪费,何若捐资以济人。复兴场外小河,旧有石磴数武,每当泛涨之时,不克沉溺之患。抑彼注兹尔,曷为我修之’?诸子曰:‘唯,谨受教!’于是择日兴功,不数月而落成焉。其少君德九,与余至厚,问序于余。余曰:‘此公之寿所由永也,不特永于公前,抑且永于身后,因以名桥可乎?夫桥一日不圮,则公一日不衰。千百年后,过斯桥者,一以传百,十以传千,莫不曰,此罗公寿期某年某月某日之所建也’。桥之寿固永,公之寿不与俱永哉?是为序。”
龙门桥 在高三洞下游,距复兴乡五里。邑文生黄为棨有《龙门桥碑记》:“渝北龙门溪,自华蓥蜿蜒而来,东西往来之要道也。旧有桥曰永济,建自有明嘉靖年间。迄今二百余岁,安固无虞,但高仅数尺,每易淹没。我朝乾隆四十七年,众于下流二十丈许,修平桥七洞,上增一丈有奇,名曰永定。然当溪水泛涨,狂澜之奔越,亦所不免。庚子夏,忽被冲折,荡焉无存。都人士欲修,未果。余堂弟为楷,密迩于兹,慨然思倡义举,邀请首事,酌议募修。诸公同声相应,无不乐从。遂就古桥旧址,增而大之,为卷桥三洞,高三丈许,宽二丈许,长可十丈余。并置桥亭以蔽风雨。非敢废前人之成功,但相形度地,惟此最宜。经始辛丑八月,落成壬寅五月,共费二千余金,数月之间,踊跃蒇事,良由比岁丰登,人怀利济,好善者众,人心同而成功易也。工竣,颜其桥曰“龙门”,盖因其地而名之。所有董事诸君捐资姓名,均不可以弗志也,因并勒之于碑。”
三元桥 俗名跳石桥,因所在地为跳石河故也。距复兴乡二十里。工作坚好。有长寿举人杨子静《建修跳石河三元桥碑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可人力平也。古人察辰火之见,考冬官之司,凿石刊木,徛彴斯成。洎乎岁月侵久,陵谷变迁,况人为之者乎。渝北旧有治平桥,其水自华蓥山出,汹涌澎湃,行人裹足。乾隆二十六年,邑侯王公尔鉴,出示倡修,利济斯溥。盖于兹百年矣。同治癸酉六月十六日,风烈雨猛,溪水暴涨,崩石裂屋,或疑蛟龙之出。非也!冈峦纠纷,水势不能分流,故湍悍迅戾,刷去沙土石,自任其冲激耳。桥既圮,往来日数百人,临流兴嗟,或舣小艇以待。然稍涨则不堪渡也。邑绅明翁亮夫,恻然悯之,既为捐资倡首,又复募化好善诸君子。集腋成裘,得二千余金,重修斯桥。经始于同治癸酉七月廿四日,至光绪元年三月既望后二日落成。其规模较旧址高出三尺余。颜之曰“三元桥”,为都人士本年恩科预兆也。桥之上岸,建立茶亭以应渴者。盖虑事周密而其土力坚确,尤可卜久远而不朽云。”
会龙桥 桥址属龙王乡,距复兴场约十里。桥有碑序,为风雨侵蚀殆尽,惟《桥赞》仅存:“洗菜礅河,厥水盈盈。众流所会,起伏龙行。每当暴涨,如峡斯倾。虽有礅石,水没无程。临津不得济,不免叹息声。今日长桥跨雁横,其直如矢平如衡。名以会龙功告成,波涛风雨来往俱不惊。美哉!诸君有经营,永安永固兮,利济群生。 辛卯恩科举人东生黄善羲,沐手拜题于大清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冬月上浣。”
双凤桥 俗名杨家河桥,因在杨家河口也。属龙王乡,距复兴场八里。有邑增生吴建中撰《双凤桥碑记》:“尝闻,乘舆济人,国侨聿称众母;竹筏渡蚁,宋氏爰占巍科。此徒杠舆梁,王制所以定落成之候也。吾乡宗峰之阳,有溪焉,昔人建桥于斯,今夏倾颓。里中善士,悯前功之顿废也,仍其旧址,从而新之。雁齿高排,非鞭秦皇之石;虹腰远跨,如填银汉之禽。因颜其额曰‘双凤’。夫以都人士不吝倾囊,共勷盛举,继此必有翔千仞,鸣朝阳,以应昌期之瑞者。特将捐金姓氏,勒诸碑阴,以俟来兹。 大清咸丰十年,庚辰岁十一月吉立。”
清溪桥 距复兴场六里,属龙王乡区。俗称平桥,仍旧名也。有清光绪丁酉科拔进士黄泽民撰《沙河坝增修清溪桥百字碑记》:“沙河坝汇诸溪之水,清流萦带,旧有小平桥,春涨每病涉焉。庚子春,罗公德九年六旬,慨然增修,高廓逾昔。既成,更名曰‘清溪’,因地义也。昔公之父八旬,修礅子河桥,曰‘永寿’。今亦善继述矣,不言寿而归之溪,其谦德讵有量哉!铭曰:不称老,不居名,人长寿,溪永清。大清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仲春上旬。”
会源桥 在复兴乡界内,距场约十里。有里人黄善羲所撰《会源桥碑记》:“西山之麓有溪焉,自龙洞蜿蜒而来。其源多,其河曲而细,每暴涨,厥水易盈。山出炭,窑数十所,担负者肩摩踵接。旧有平桥,年久倾废,行者病焉。众议移之上流数丈许,建卷桥一洞,阔丈二,高丈四,长三丈有奇。于是,众水之源会于一洞之下也。颜之曰‘会源’。桥成,嘱余为序,爰将董事暨捐金者,并勒碑阴,以志盛举。 大清道光十一年,岁次壬辰仲春月中浣。”
天成桥 距复兴乡三里。一名新桥,为龙王、复兴河流分界处。有《天成桥百字碑记》:“邑西黑水滩河,每夏秋暴涨,行者病焉。众议建桥,长可十七丈有奇,广二丈,高增二丈许。费不赀,惧其未易为也,讫垂成功。始于乾隆癸亥二月,竣甲子三月。约费金,钱千五百贯。人力也,殆有天焉。颜之曰‘天成’。属余志其岁月梗概如此。董事暨捐金姓名,刻之碑阴,不赘。 赐进士、原任广东潮州郡守、邑人龙为霖撰并书。 乾隆九年岁在甲子,仲秋月穀旦。”
观音桥 在龙王乡区域内,距复兴乡八里。有天全州儒学正堂刘中乙撰《观音桥百字碑记》:“境中观音桥,旧名接龙磴也。乾隆五十五年改造平桥。年久将坏,规模亦卑狭。夏秋暴涨,病涉多,途斯畏。秋九月,因旧基,增式廓高丈余,宽四尺许。阅四月,工始竣。费金六百余贯,诸君济美。仍观音名。斯桥也,成,人力也,而神实凭焉,亦不异我佛彼岸之慈航也已。 道光二十九年岁次乙酉,十二月穀旦。”
福寿桥 距复兴乡七里,为龙王乡属。工程为沿河诸桥冠。有江仁济撰《福寿桥碑记》:“桥名福寿,叔母王太安人命子仁悦捐修,承胞叔上宾公之遗志也。光绪癸卯岁,寿介六旬,进其子仁悦,嘱以父在日,喜读文昌阴骘文,好作阴骘事,尝以高礅子两溪会合,桥小倾圮,宜其时当修葺,尔志云何?悦对曰:‘唯’!乃询谋胞伯晓林公与诸兄长。择吉兴工,凿石垦土,改造两岸码头,安砌各洞桥磴,于旧制之卑者而高之,隘者阔之,偏者正之。其间,易小以大,易短以长,易虚空以坚固,期远久而务广大者,非徒绚耀一时也。盖以上通静观,远达长安,下接复兴,直至重庆,每当春水泛涨,无道阻之忧者,信矣。经始于光绪癸卯秋七月,竣甲辰春三月。约费银一千八百余金。更其名曰‘福寿桥’。叔母命济为叙。济不能辞,即举巅末,列之贞珉,使往来斯桥者,而知所自是成也。总理者,仁泽弟也;督役者,义之侄也;捐石山者,邓君洪顺也;工匠效功者,唐司五田也。今可备书,以存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