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馆藏

礼俗志

 

 

 

 

礼俗志

祀典

    在昔,国家大事,惟祀与系国防而祀与并重,盖涵有政教深义。历代于祀典,虽有损益,然奉行典章,未敢或替。祭法,道范于人则祀之,劳施于国则祀之,有祈有报则祀之。此崇德报功之意,人类所同。文明如欧美铸像建馆,鄙野如土人敬鬼畏神,不得概以崇拜偶像鄙弃之也。

前清,祀典分三种:祭天地、上帝、太庙、社稷、先师孔子为上祀祭日月、先农、先蚕、前代帝王、关庙、文昌、太岁为中祀;祭群庙、群祠为群祀。其在各县,大抵皆祀文庙以名宦、乡贤、忠义、节孝附祀,及关帝庙、文昌庙、社稷坛、勾芒、火神庙、城隍庙、龙神庙等。祭品、仪注,皆有定制。民国以来,内忧外患,纷至迭乘,礼多未暇规定。只民国三年七月,政府颁行《祀天通礼》同年八月,颁行《祀孔典礼》。四年三月,颁行《关、岳合祀典礼》同年五月,颁行《忠烈祠祭礼》。而同年十二月,以祀天,古惟天子得行之,《公羊传》所谓“鲁郊何以非礼”?天子祭天,诸侯祭土是也前颁通礼,虽由大总统、地方行政长官、国民通行,究于民国体制未合,通令废止。至民国十七年,国民政府成立于南京,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以孔子布衣讲学,其人格、学问,自为后世所推崇,惟因尊王忠君一点,历代专制帝王资为师表,祀以太牢,用以牢笼士子,实与现代思想、自由原则及国民党主义大相悖谬因以院令,通饬将春秋祀孔旧典,一律废止!二千余年崇奉之先师孔子祀典既废,于是县之关岳庙、社稷坛、先农坛、火神庙、城隍庙、龙神庙与川主庙、北厉坛等,同年亦均废止。勾芒则于二十一年始废(勾芒者,《月令》“孟春之月,其神勾芒”。春之盛德在木,故司木运之神。前清,州县官于先春一日,朝服仪仗,祀勾芒之神于东郊,谓之迎春。将神迎归署仪门外,至日,朝服致祭,礼毕,长官击鼓三声,执彩鞭环击土牛者三,乡人各取其土,以为宜春。民国三年,川省府令,以致祭勾芒,出于劝农之意,应仍照行。至二十一年,省府又通令废止)。文昌则于民国元年已奉令罢祀(文昌何人?传说不一,或云孝友之张仲,又云蜀之文翁,又云戚夫人赵王如意。《华阳国志》载梓潼县祠张恶子,唐封顺济王,宋封英显王,元以道士之说,封仁开化文昌司录宏仁帝君,后遂弃合为魁前之司禄。科举时代,以其掌管士子之功名,辅导一代之文化,崇奉甚盛。清嘉庆时,诏入祀典,咸丰时跻中祀。但通儒如恽子居曾力斥其妄。清季已有罢祀之议,未果行。至民国元年,始明令废止)。至此,各县几无祀典可言。其他废止犹可,惜废祀孔,终觉未安。十八年,经内政、教育两部议定,改废历八月二十七日日为现行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纪念日(嗣又定为教师节),大成殿改为孔子庙,并祀先贤、先儒。原附祀之名宦、乡贤与崇圣祠仍撤废。此可见孔子教泽深入人心,已有不废江河万古流之势。兹将历代尊崇孔子事迹。表列于后,借一斑

     历代尊崇孔子事迹表

时代

优待事迹

纪要

高祖

一二年

过鲁,以太牢祀孔子。诸侯王、卿相至郡国,先谒庙,后从政

祀孔之始

元帝

赐帝师孔霸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奉孔子后

孔子后裔封侯之始

平帝

元始元年

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称公之始

世祖

建武五年

幸鲁,使大司空祀孔子

遣官祀阙里之始

明帝

永平

二年

诏学校皆祀周公、孔子,牲以犬

祀学之始

十五年

幸孔子宅,祀仲尼及七十二弟子

祀孔子弟子之始

章帝

元和二年

过鲁,幸阙里,以太牢孔子,作六代之乐

和帝

封褒尊侯

安帝

延光三年

东巡狩,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

桓帝

二年

诏孔庙置百户卒,使一人掌领礼品。春秋享礼,出王家钱给犬酒值,河南尹给牛豕各一,大司农给米

灵帝

建宁二年

诏谥孔子依社稷,出王家谷春秋行礼

元光元年

置鸿都门学画先圣及七十二弟子像

画像之始

文帝

黄初二年

诏议郎孔羡为宗圣侯奉孔子祀,令鲁郡修旧庙,置百户吏卒以守卫之

齐王

正始二年

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于辟雍,以颜子配

颜子配享之始,亦释奠太

学之始。前此俱施于阙里,

至是始行于太学

武帝

泰始三年

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

泰始七年

皇太子亲释奠,祀以太牢,以颜回配

太子释奠之始

武帝

咸宁三年

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

太康三年

皇太子亲释奠,祀以太牢,以颜回配

惠帝

元康三年

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皇太子亲释奠,祀以太牢,以颜回配

元帝

太兴二年

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

皇太子亲释奠,祀以太牢,以颜回配

明帝

太宁三年

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祀孔子如太始故事

穆帝

升平三年

帝亲释奠,权以中堂为太学

宁康三年

帝释奠于中堂,以颜回配

文帝

元嘉一九年

诏依旧给祠,令四时享祀,并蠲墓侧数户课役供给洒扫,又种松柏六百株

武帝

孝建元年

诏建庙,制同诸侯之礼,详释爽   厚给祭秩

武帝

   永明三年

诏立学,议设轩悬之乐、六佾之舞,牲牢器用,悉依上公。其冬,皇太子亲临释奠

永明七年

诏改筑宗,量给祭秩,礼同诸侯,并继奉圣之始

明帝

永泰元年

诏,式循旧典,详复祭秩,使牢饩备礼

武帝

天监四年

立孔子庙,置五经博士,立州郡学

州郡设学之始

敬帝

太平二年

诏,举鲁国之族以为奉圣后,并缮庙堂供备祀典,四时荐秩,一皆遵旧

后主

至德三年

诏,改筑旧庙,以时食

孝文帝

太和一三年

立孔子庙于京师

京师立孔庙之始

太和一六年

改谥宣尼曰文圣尼父

太和一六年

帝临宣文堂,引仪曹尚书刘昶等授策孔子崇义圣之谥。于是昶等就庙行事,既而帝斋中书省,亲拜祭于庙

北齐

天宝间

定春秋二仲释奠于先圣先师。每月旦,祭酒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阶下拜孔揖颜

武帝

天和元年

诏诸胄子于学成释奠

文帝

开皇初

诏国学,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

州县春秋仲月释奠之始

高祖

武德二年

令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致祭,以周公为先圣,以孔子为先师配

按前此之祭,皆以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其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至此始有明文

太宗

贞观

 二年

别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

四年

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以左邱明等二十二人配

州县立孔庙之始

一一年

尊孔子为宣父,作庙兗州,给户二十以奉

二一年

议国学释奠,令祭酒为初献,祝辞称皇帝谨遣州县学以各制史县令亲献主祭

后世遣官释奠,州县守令主祭之始

高宗

永徽中

复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颜回、左丘明以降皆从祀

显庆二年

仍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诏孔子庙用宣和之舞

按先圣先师自此定后,千年莫改。至明嘉靖改孔子为至圣先师,而先圣先师合为一也

乾封元年

至曲阜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

总章元年

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

后世赠孔门弟子之始

武后

天授元年

封孔子为隆道公

神龙元年

以邹鲁百户为隆道公采邑,以奉岁祀,谥曰文宣

睿宗

太极元年

诏孔宣父祠庙令本州修饰,取侧近三十户以供洒扫。加赠颜回太子太师,曾参太子太保,皆配享

玄宗

开元

七年

诏春秋释奠,诸州用牲牢属,县用酒脯

八年

诏颜子等十哲,宜为坐像,曾参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图七十子二十二贤于庙壁。亲为颜子赞》书其右。并令文士分为各赞题壁

肃宗

上元元年

以岁旱罢中小祠,而文宣至仲秋犹祀于太学,唯献熟

代宗

永泰二年

八月,释奠于国学,复用牲牢

德宗

贞元二年

释奠,诏自宰臣以下毕集,祝版自署名毕,各北面肃拜

后唐

明宗

长兴元年

敕每年贡举人见讫,宜引就国子监谒先圣先师如开元故事

后周

太祖

广顺二年

幸曲阜祀孔子。以文宣王四十三代孙,前曲阜县令孔仁玉复为曲阜县令;以颜渊裔孙颜涉为曲阜县主簿,仍教兗州修葺祠墓侧禁樵采

太祖

建隆元年

幸国子监。诏饰加祠宇及塑绘先圣先师之像。诏祭文宣王用一品礼,立十六戟于庙门,仍用永安之曲

太宗

太平兴国三年

诏免曲邑县袭封文宣公家租税

先是,历代以圣人之后,不预庸调。周显德中,遣使均田,遂抑为编户,至是孔氏诉于周以闻。帝特免之

真宗

大中

祥符

元年

幸曲阜,谒文宣王庙、叔梁纥堂,亲制赞刻石庙中。复幸孔林,至墓设奠。诏追谥曰圣文宣王,祝文进署,祭以太牢,修饰祠宇,给便近十户奉庙。仍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鲁国太夫人,伯鲁母元宫氏郸国夫人

二年

诏追封十哲为公,七十二弟子为侯,先儒为伯或赐官,亲制《元圣文宣王赞》,命宰相等撰颜子以下赞。留亲奠祭器于庙,官从立石刻名

三年

颁《天下释奠圣庙仪注》并祭器图,命崇文院刊印颁行诸路

五年

以国号改谥至圣文宣王,执桓圭,冕九,服九章

仁宗

景祐元年

诏释奠用登歌

仁宗

皇祐三年

诏兗州仙源县知县事仍以孔氏子弟充选,使奉承庙祀

至和二年

封孔子后为衍圣公

按,孔子之后袭封者众,在汉魏则曰褒成、褒圣、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复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及隋封以邹国,唐初曰褒圣,或为君,或为侯、为公、为大夫使奉祭祀。衍圣之称始于此

徽宗

崇宁二年

增文宣王冕为十二旒,诏以衣服制度颁使州县自造

用天子冕旒之始

大观

二年

绘子思像从祀于左丘明二十四贤之间

四年

诏先圣庙用戟二十四,文宣王执镇圭并如王者之制

高宗

绍兴十年

释奠文宣王为大祀。祀前受誓戒,加笾豆十二,其礼如社稷

按,在京为大祀,州县为中祀

孝宗

淳熙七年

颁国子监大成殿并两庑从祀位数、爵号、姓名并奠器制度于州县

度宗

咸淳三年

帝谒太学,行释菜礼,以颜渊、曾参、孔伋、孟轲配享

颜曾思孟配之始

太宗

神册三年

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

道宗

清宁六年

中京置国子监,以时祭先圣先师

熙宗

皇统元年

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

世宗

大定一四年

参酌唐开元礼,定释奠仪数,乐用登歌。是年,加宣圣像十二旒十二章

章宗

明昌

二年

诏诸郡邑,文宣王庙隳废者复之,并于庙前置下马碑

三年

诏周公、孔子之名令回避

泰和四年

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

世祖

至元

十年

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衫唐巾行祀

丁祭执事诸儒变常服之始

三一年

诏中外崇奉孔子

成宗

  

大德

元年

京师文宣王庙成,释奠,牲用太牢,乐用登歌,制法服三袭,命翰林院定乐名乐章

二年

加封至圣文宣王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武宗

至大二年

定制春秋二丁释奠用太牢

文宗

至顺元年

加封圣父齐国公叔梁纥为启圣王,圣母鲁国太夫人颜氏为启圣王夫人,颜、曾、思、孟皆加公爵

太祖

洪武

元年

以太牢祀先师孔子国学

二年

诏天下,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诏附祀乡贤、名宦

四年

定仪物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乐用六奏

六年

定祀先师孔子乐章

六章皆袭宋大晟乐府之词

一五年

新建太学成,孔子以下去塑像设木主,帝亲释奠。又诏天下通祀孔子,并颁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

按此仅国学(南京)去塑像,尚未行之天下

一七年

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又议大成乐

二○年

罢武成庙(祀太公),独尊孔子

二六年

颁大成乐器于天下,令州县如式制造

三十年

以国学、孔子庙隔,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规画

成祖

永乐元年

遣官释奠

四年

帝释奠于先师孔子,又定视学服、皮弁,行四拜礼

八年

正文庙圣贤绘塑,衣冠令合古制

英宗

正统三年

禁天下祀于释老宫

宪宗

成化一二年

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

孝宗

弘治

元年

幸太学释奠,诏先师位加币,用太牢。改分献为分奠

九年

增乐舞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

世宗

嘉庆

   九年

更正孔庙祀典,遵圣祖南京规制,撤去塑像,制木为神主,题“至圣先师孔子”,去王号及大成文成文宣之称。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不复称公侯伯。春祀秋祭遵国初旧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别立一祠祀叔梁纥题启圣公。孔子神位以颜无、曾点、孔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至从祀众贤,亦有进退

按,三代以前,祀神皆以主,无所谓像。塑像之设,至佛教入中国始。唐开元八年,李元瓘奏言,京监庙堂,颜子立侍。侧像在唐前已有矣,太祖、世宗毅然废撤的见千古之非。

一○年

以厘正祀典服、皮弁谒庙,用特牲、奠帛行释奠礼、迎神、送神各再拜,乐三奏,文舞六佾。配享、从祀及启圣祠分奠用酒、脯。又遣官致祭南监及阙里

世祖

顺治

  二年

定谥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颁行祭祀典礼。诏每岁仲春秋上丁日致祭,笾十豆十,六佾专用文舞。

 一四年

改谥至圣先师孔子

圣祖

康熙

 二三年

颁《御制孔子赞》、《颜曾思孟四子

赞》,发各省立碑

 三五年

颁御书“万世师表”匾额立文庙

世宗

雍正

 元年

改启圣祠为崇圣祠,褒封孔子五代王爵:五世祖木金父公为肇圣王,高祖祈父公为裕圣王,曾祖防叔公为诒圣王,祖伯夏公为昌圣王,父叔梁公为启圣王

  四年

颁御书“生民未有”匾额立文庙

高宗

乾隆

  三年

颁御书“与天地参”匾额

  九年

禁建三教堂,不得设佛、老、圣人之像。撤去三教额碑

仁宗

嘉庆四年

颁御书“圣集大成”匾额

宣宗

道光二年

颁御书“圣协时中”匾额

文宗

咸丰元年

颁御书“德齐帱在”匾额

穆宗

同治二年

厘定文庙祀位,颁御书“圣神天纵”匾额

德宗

光绪

颁御书“斯文在兹”匾额

三三年

升大祀笾十二,豆十二,乐舞用八佾,添用武舞

宣统帝

宣统元年

颁御书“中和位育”匾

中华民国

三年

令以夏时春秋两丁日祀孔,仍从大祀,礼节、服制、祭品与祀天一律。其衍圣公世爵按旧制,仍由宗子世袭

再将民国三年内务部颁行之孔子庙

配飨从祀诸圣哲贤儒汇表于次

祀位

位次

称号

姓名

何时

地人

配飨、从祀

年代

备考

东配

配一

复圣

颜子回

子渊

春秋

汉永平十五年祀七十二弟,颜子列第一。魏晋祀孔,均以颜子配,唐贞观二年,以孔子为先圣,颜子配飨

唐总章时赠少师,复晋太师,开元时赠兗公。宋封兗国公。元赠兗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颜子,至今因之

配三

述圣

孔子伋

子思

春秋

 

宋大观二年从祀,端平二年升列哲位。咸淳三年配飨

伯鱼子。宋封沂国公。元赠沂国述圣公。明嘉靖改称述圣子思子。清因之。今改称述圣孔子

西配

配二

宗圣

曾子参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宋咸淳三年配飨

唐赠少保进太保,开元间赠郕伯。宋咸平间赠瑕邱侯,复进郏侯。政和间改称武成侯。咸淳三年进郕国公。元称郕国宗圣公。明改称宗圣曾子。至今因之

配四

亚圣

孟子轲

战国

  

宋元丰七年配飨

宋封邹国公。元赠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亚圣孟子。至今因之

东序

按,东、西序诸哲,唐宋称封爵。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某子。至今因之

哲一

先贤

闵子损

子骞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唐赠费侯。宋赠瑯琊公,改费公

哲三

先贤

冉子雍

仲弓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伯牛之宗族。唐赠薛侯。宋赠下邳公,改薛公

哲五

先贤

端木子赐

子贡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初为信阳宰,后相鲁、卫。唐赠黎侯。宋赠黎阳公,改黎公

哲七

先贤

仲子由

子路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一字季路。仕鲁为蒲大夫。唐赠卫侯。宋赠河内公,改卫公

哲九

先贤

卜子商

子夏

春秋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开元八年升列哲位

设教西河,或以为魏之西河人。仕鲁为莒父宰。唐赠魏侯。宋赠河东公,改魏公

哲十一

先贤

有子若

子若

 

 

唐开元八年从祀。清乾隆三年升列哲位

唐赠卞伯。宋赠平阴侯

西序

哲二

先贤

冉子耕

伯牛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为中都宰。唐赠郓侯。宋赠东平公,改郓公

哲四

先贤

宰子予

子我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仕齐为临淄大夫。唐赠齐侯。宋赠临淄公,改齐公

哲六

先贤

冉子求

子有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仲弓之宗族,为季氏宰。唐赠徐侯。宋赠彭城公,改徐公

哲八

先贤

言子偃

子游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

仕鲁为武城宰。唐赠吴侯。宋赠丹阳公,改吴公

哲十

先贤

颛孙

子师

子张

春秋

  

唐开元八年从祀。宋咸淳三年升列哲位

唐赠陈伯。宋赠宛邱侯,政和元年改颖川侯,又称陈公

哲十二

先贤

朱子

元晦

仲晦

婺源

宋宝祐元年从祀

清康熙五十一年升列哲位

历官部郎、提刑、修选、待制、漳州府、江东转运、广南经略、荆湖安抚。赠宝谟阁学士,谥文,封徽国公。元改封齐国公。明崇祯十五年称先贤

东庑

按,东西庑先贤,唐宋称封爵。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某子。清称先贤不称子。今因之

先贤

公孙侨

子产

春秋

  

清咸丰七年从祀

郑大夫

先贤

林放

子印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明嘉靖九年以不在弟子列,改祀于乡。清雍正二年,以问礼之本亲炙圣人,复祀

唐赠清和伯。宋赠长山侯

先贤

原宪

子思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檀弓称仲宪。唐赠原伯。宋赠任城侯

先贤

南宫适

子容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适,《史记》作括。唐赠郯伯。宋赠袭邱侯,改汝阳侯

先贤

商瞿

子木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唐赠蒙伯,宋赠须昌侯

十一

先贤

漆雕开

子开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云字子若。一曰蔡人。唐赠漆伯。宋赠平舆侯

十三

先贤

司马耕

伯牛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司马黎耕。唐赠向伯。宋赠楚邱侯,改睢阳侯

十五

先贤

梁鳣

叔鱼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史记》注字子鱼,一云鲁人。唐赠梁伯。宋赠千乘侯

十七

先贤

冉孺

子鲁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云字子鱼。唐赠伯。宋赠临沂侯

十九

先贤

伯虔

子析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云字楷。《弟子解》作子楷。唐赠聊伯、宋赠沐阳侯

二一

先贤

冉季

子产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一字子达。唐赠东平伯。宋赠诸城侯

二三

先贤

漆雕

徒父

子友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漆雕从,字子文,一作子期。唐赠须句伯。宋赠高苑侯

二五

先贤

漆雕哆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漆雕哆。唐赠武城伯。宋赠濮阳侯

二七

先贤

公西赤

子华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唐赠邵伯。宋赠钜野侯

二九

先贤

任不齐

子选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唐赠任城伯。宋赠当阳侯

三一

先贤

公良儒

子正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名儒,一作子幼。唐赠东牟伯。宋赠牟平侯

三三

先贤

公肩定

子仲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史记》作“公坚定”,字子中。一作晋人。唐赠新田伯。宋赠梁父侯

三五

先贤

 

子家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徐广作  善。唐赠铜鞮伯。宋赠聊城侯

三七

先贤

罕父黑

子素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宰父黑,字素,一字子黑。唐赠乘丘伯。宋赠祁乡侯

三九

先贤

荣旂

子旗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荣祁,《人物志》作荣期,字子旗。唐赠雩娄伯。宋赠厌次侯

四一

先贤

左人郢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左郢,字子行。唐赠临淄伯。宋赠南华侯

四三

先贤

郑国

子徒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薛邦,字徒。《史记》避汉高祖讳,以邦为国,“郑”字疑“薛”字之误。唐赠荣阳伯。宋赠朐山侯

四五

先贤

原亢

子藉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原抗,字藉。《阙里志》名挑字子抗。唐赠莱芜伯。宋赠乐平侯

四七

先贤

廉洁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字子庸,一作子曹。古史作齐人。唐赠莒父伯。宋赠胙城侯

四九

先贤

叔仲会

子期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文翁图》作哙。郑玄云晋人。唐赠瑕邱伯。宋赠博平侯

五一

先贤

公西

舆如

子上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史记》作公西舆。唐赠重丘伯。宋赠临朐侯

五三

先贤

邽巽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邦选,字子余。《文翁图》避讳以邦为国,作国选。唐赠平陆伯。宋赠高堂侯

五五

先贤

陈亢

子禽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字子亢。唐赠颖伯。宋赠南顿侯

五七

先贤

琴张

子开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家语》作琴牢。《文翁图》一字子张,唐赠南陵伯。宋赠阳平侯

五九

先贤

步叔乘

子车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唐赠淳于伯。宋赠博昌侯

六一

先贤

秦非

子之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唐赠汫阳伯。宋赠华亭侯

六三

先贤

颜哙

子声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

唐赠朱虚伯。宋赠济阴侯

六五

先贤

颜何

子冉

春秋

  

从祀同前。明嘉靖九年,以《家语》不载,罢祀。清雍正二年,以《史记》曾载,并《家训》及《颜高赞》俱称颜氏八贤,去何仅七人矣,复祀

古本《家语》字冉。唐赠开阳伯。宋赠昌邑侯

六七

先贤

縣亶

子象

春秋

  

从祀同前。明嘉靖九年,以《史记》不载与  单是一人,罢。清雍正二年,以当时无有确据,仍为二人。复祀

亶字,《史记》作丰。唐宋封爵皆不及。王应麟曰:“《檀弓》有县子,岂其人欤”朱彝尊曰:“县亶为孔子弟子,见《广韵注》”

六九

先贤

牧皮

春秋

清雍正二年从祀

牧皮见于《孟子》。赵歧注云:“牧皮与琴张、曾折皆事孔子学者也”

七一

先贤

乐正克

战国

 

清雍正二年从祀

孟子弟子。宋政和五年,诏兗州郡学孟子以乐正子配享,公孙丑以下从祀。封乐正克利国侯

七三

先贤

万章

战国

  

清雍正二年从祀

孟子弟子。宋赠博兴伯

七五

先贤

周敦颐

茂叔

宋营道

宋淳祐元年从祀

知南康军,虞部郎中,学者称濂溪先生,谥曰元。赠汝南伯。元赠道国公。明嘉靖时称先儒,崇祯十五年改称先贤。位在七十子之下,汉唐诸儒之上。今因之

七七

先贤

程颢

伯淳

宋洛阳

宋淳祐元年从祀

太子中允。文彦博题其墓曰:“明道先生”。谥曰纯。赠河南伯。元赠豫国公。明嘉靖时称先儒,崇祯改称先贤,位同周子。今因之

七九

先贤

邵雍

尧夫

宋河南

宋咸淳三年从祀

赠著作郎,谥康节。咸淳中赠新安伯。明嘉靖时称先儒,崇祯改称先贤,位同周子。今因之

西庑

先贤

蘧瑗

伯玉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明嘉靖九年,以孔子严敬,改祀于乡。清雍正二年,以孔子大圣,食于堂上;瑗大贤,应坐于两庑,复祀

汉《文翁石室图》列入弟子。唐赠卫伯。宋赠内黄侯

先贤

澹台

灭明

子羽

春秋鲁

·武城

从祀同前

唐赠江伯,宋赠金乡侯

先贤

宓不齐

子贱

春秋

  

从祀同前

为单父宰。唐赠单伯。宋赠单父侯

先贤

公冶长

子长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莨,鲁人。范宁曰名芝。唐赠莒伯。宋赠高密侯

一○

先贤

公哲哀

季次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讹作季。唐赠郳伯。宋赠北海侯

一二

先贤

高柴

子羔

春秋

  

从祀同前

《史记》作卫人,仕卫为士师。唐赠共伯。宋赠共城侯

一四

先贤

樊须

子迟

春秋

  

从祀同前

郑玄云齐人,仕于季氏。唐赠樊伯。宋赠益都侯

十六

先贤

商泽

子秀

春秋

  

从祀同前

《史记》作子季。唐赠睢阳伯。宋邹平侯

一八

先贤

巫马施

子期

春秋

  

从祀同前

《史记》作子旗,为单父宰。唐赠鄫伯。宋赠东阿侯

二○

先贤

颜辛

子柳

春秋

  

从祀同前

《史记》作颜幸。唐赠萧伯。宋赠谷阳侯

二二

先贤

曹卹

子循

春秋

  

从祀同前

唐赠蔡伯。宋赠上蔡侯

二四

先贤

公孙龙

子石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公孙宠。郑玄云楚人。唐赠内黄伯。宋赠枝江侯

二六

先贤

秦商

丕兹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不慈。《史记》作子丕。郑玄云楚人。唐赠上洛伯宋赠鄄城侯

二八

先贤

颜高

子骄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颜刻,唐赠瑯琊伯。宋赠雷泽侯

三○

先贤

壤驷赤

子徒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壤驷赤,子从。唐赠北徽伯。宋赠上邽侯

三二

先贤

石作蜀

子明

春秋·秦成纪

从祀同前

《家语》作石子蜀。唐赠石邑伯。宋赠成纪侯

三四

先贤

公夏首

子乘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守,字乘。唐赠亢父伯。宋赠钜平侯

三六

先贤

后处

子理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石处,字坚之。唐赠营丘伯。宋赠胶东侯。

三八

先贤

奚容蔵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字子偕。《正义》卫人。唐赠下邳伯。宋赠济阳侯

四○

先贤

颜祖

子襄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名祖。唐赠临沂伯。宋赠富阳侯

四二

先贤

句井疆

子疆

春秋

  

从祀同前

《由东志》字子孟。《史记》作句井。《正义》作勾井。《阙里志》作子野。唐赠淇阳伯。宋赠鋈阳侯

四四

先贤

秦祖

子南

春秋

  

从祀同前

郑玄云秦人。唐赠少梁伯。宋赠冯翊侯

四六

先贤

縣成

子祺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字子横。唐赠钜野伯。宋赠武城侯

四八

先贤

公祖

句兹

子之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公祖兹。唐赠期思伯。宋赠即墨侯

五○

先贤

燕伋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   字子思。唐赠渔阳伯。宋赠洴源侯

五二

先贤

子声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欣,亦云秦人。唐赠昌平伯。宋赠建成侯

五四

先贤

狄黑

晳之

春秋

 

从祀同前

一作子晳。《史记》字晳。唐赠临伯。宋赠林虑侯

五六

先贤

孔忠

子蔑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作孔弗,孔子兄孟皮之子。唐赠汶阳伯。宋赠郸城侯

五八

先贤

公西

子上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字子尚。唐赠祝阿伯。宋赠徐城侯

六○

先贤

颜之仆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字子叔。唐赠宋武伯。宋赠宛句侯

六二

先贤

施之常

子恒

春秋

  

从祀同前

《家语》字子常。唐赠乘氏伯。宋赠临濮侯

六四

先贤

申枨

子周

春秋

  

从祀同前

《史记》作申党,字周。《文翁图》作申堂。《后汉碑》作棠。《阙里志》、《家语》作申续,一作申续。唐赠召陵伯。宋赠文登侯

六六

先贤

左丘明

春秋

中都

唐贞观二十二年从祀

《授经图》曰鲁人。楚左氏倚相之后。宋赠瑕邱伯

六八

先贤

秦冉

子开

春秋

  

唐开元二十七年从祀。明嘉靖九年疑《史记》误书,罢祀。清雍正二年,以《史记》既著姓、标字,必实有其人。复祀

唐赠彭衙伯。宋赠新息侯

七○

先贤

公明仪

鲁武城

清咸丰三年从祀

七二

先贤

公都子

  

清雍正二年从祀

孟子弟子。赠平阴伯

七四

先贤

公孙丑

战国

  

清雍正二年从祀

孟子弟子。宋赠寿光伯

七六

先贤

张载

子厚

宋郿

宋淳祐元年从祀

世称横渠先生。谥曰明,赠郿伯。明嘉靖时称先儒,崇祯十五年改称先贤。位在七十子之下,汉唐诸儒之上。今因之

七八

先贤

程颐

正叔

宋洛阳

宋淳祐元年从祀

称伊川先生。崇政殿说书。谥曰正,赠伊阳伯。元封洛国公。明嘉靖时称先儒,崇祯改称先贤。位同张子。今因之

东庑,

按东、西庑先儒,明嘉靖九年均称先儒某子。清称先儒不称子。今因之

八一

先儒

公羊高

周末齐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子夏弟子。宋赠临淄伯

八三

先儒

伏胜

子贱

秦汉间

济南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宋赠乘氏伯

八五

先儒

毛亨

秦汉间

河间

清同治二年从祀

一云鲁人,受诗于荀卿以授毛苌,世称大毛公

八七

先儒

孔安国

子国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孔子十一世孙,汉临淮太守。武帝时为博士。宋赠曲阜伯

八九

先儒

毛苌

长公

汉赵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河间献王博士,并称小毛公,宋赠乐寿伯

九一

先儒

杜子春

汉河

南缑氏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宋赠缑氏伯

九三

先儒

郑玄

康成

东汉

高密

从祀同前。明嘉靖九年改祀于乡。清雍正二年复祀

东汉时为大司农。宋赠高密伯

九五

先儒

诸葛亮

孔明

东汉

瑯琊

清雍正二年从祀

蜀汉丞相、封武乡侯。谥忠武

九七

先儒

王通

仲淹

隋龙门

明嘉靖九年从祀

尝教授河汾。其弟子私谥曰文中子

九九

先儒

韩愈

退之

唐南阳

宋元丰七年从祀

唐吏部侍郎,谥文。赠昌黎伯

一○一

先儒

胡瑗

翼之

宋海陵

明嘉靖九年从祀

为湖州教授,又诏为国学直讲,称安定先生。谥文昭

一○三

先儒

韩琦

稚圭

宋安阳

清咸丰二年从祀

集贤殿学士、丞相,封魏国公。谥忠献

一○五

先儒

杨时

中立

宋将乐

明宏治八年从祀

称龟山先生,谥文靖为程门四先生之一。明宏治八年赠将乐伯

一○七

先儒

谢良佐

显道

宋上蔡

清道光二十九年从祀

宋元丰八年进士。为程门四先生之一

一○九

先儒

尹焞

彦明

宋洛阳

清雍正二年从祀

一字德充。川弟子。赠和靖处士

一一一

先儒

胡安国

康侯

宋崇安

明正统二年从祀

宋宝文阁直学士,谥文定。明成化三年赠建宁伯。。

一一三

先儒

李伺

愿中

宋延平

明万历四十二年从祀

朱子受其河洛之学,称延平先生。谥文靖。元赠越国公

一一五

先儒

吕祖谦

伯恭

宋婺州

宋景定三年从祀

称东莱先生,嘉泰八年赐谥曰成,嘉熙三年改谥忠亮,赠开封伯

一一七

先儒

袁燮

和叔

南宋

清同治七年从祀

号洁斋,陆象山门人。显谟阁学士。谥正献

一一九

先儒

黄干

直卿

清雍正二年从祀

号勉斋。朱子弟子。谥文肃

一二一

先儒

辅广

汉卿

宋河朔

清光绪五年从祀

朱子门人,后居秀州

一二三

先儒

何基

子恭

宋金华

清雍正二年从祀

黄干弟子。谥文定

一二五

先儒

文天祥

宋瑞、

文山

宋庐

清道光二十二年从祀

一作吉安人。宋丞相,封信国公,谥忠武

一二七

先儒

王柏

会之

金华

清雍正二年从祀

号鲁斋。何基门人。谥文宪

一二九

先儒

刘因

梦吉

元容城

清宣统三年从祀

初名,字梦骥,后改今名,号静修。擢右赞善大夫。谥文靖

一三一

先儒

陈澔

可大

宋南康

清雍正二年从祀

学者称云柱先生

一三三

先儒

方孝孺

希直

明宁海

清同治二年从祀

一字希古。世称正学先生

一三五

先儒

薛瑄

德温

明河津

明隆庆五年从祀

明大理卿。学者称敬轩先生。谥文清

一三七

先儒

胡居仁

叔心

明余干

明万历十二年从祀

世称敬斋先生

一三九

先儒

罗钦顺

允升

明泰和

清雍正二年从祀

号整庵。明尚书。谥文庄

一四一

先儒

吕柟

仲木

明高陵

清同治二年从祀

号泾野

一四三

先儒

刘宗周

戢山

明山阴

清道光二年从祀

明左都御史。世称念台先生。清乾隆时谥忠介

一四五

先儒

孙奇逢

启泰

明容城

清道光八年从祀

明万历举人

一四七

先儒

黄宗羲

太冲

明余姚

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明鲁王时为左佥都御史。私谥文寿。学者称南雷先生

一四九

先儒

张履祥

考夫

清桐乡

清同治十一年从祀

号念之。学者称杨园先生

一五一

先儒

陆陇其

稼书

清平湖

清雍正二年从祀

清知嘉定、灵寿二县,升御史。谥清献

一五三

先儒

张伯行

孝先

清仪封

清光绪四年从祀

清礼部尚书。谥清恪

一五五

先儒

汤斌

孔伯

清睢州

清道光三年从祀

一字潜庵。清顺治壬辰进士、礼部尚书。谥文正

西庑

八二

先儒

榖梁赤

元始

周末鲁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本名赤。私子作俶。颜师古作喜。子夏弟子。宋赠袭邱伯

八四

先儒

高堂生

春汉

间鲁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

汉礼经博士。宋赠莱芜伯

八六

先儒

董仲舒

汉广川

元至顺元年从祀

汉武帝初年对策为江都相。明洪武二十九年赠江都伯,成化三年改广川伯

八八

先儒

刘德

路叔

清光绪三年从祀

汉河间王昭帝时为宗正。封阳城侯。谥曰献

九○

先儒

后蒼

近君

汉东

海剡

明嘉靖九年从祀

汉宣帝时为礼经博士

九二

先儒

许慎

叔重

东汉

汝南

清光绪二年从祀

著《说文解字》

九四

先儒

赵岐

邠卿

东汉

长陵

清宣统元年从祀

初名嘉,字台卿,仕州郡,后征拜议郎,擢太常

九六

先儒

范宁

武子

东晋

鄢陵

唐贞观二十一年从祀明嘉靖九年改祀于乡。清雍正一十年复祀

中书侍郎,宋赠新野伯

九八

先儒

陆贽

唐嘉兴

清道光六年从祀

唐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谥曰宣

一○○

先儒

范仲淹

希文

宋吴

清康熙五十四年从祀

宋参政。封汝南公。谥文正

一○二

先儒

欧阳修

永叔

宋庐陵

明嘉靖九年从祀

宋参政。谥文忠

一○四

先儒

司马光

君实

宋夏县

宋咸淳三年从祀

官左仆射。封温国公。谥文正

一○六

先儒

游酢

定夫

宋建阳

清光绪十九年从祀

进士调萧山尉。累迁监察御史。为程门四先生之一

一○八

先儒

吕大临

与叔

宋汲郡

元祐中为秘书正字。程门四先生之一

一一○

先儒

罗从彦

仲素

宋沙县

明万历四十二年从祀

龟山弟子学者称豫章先生。谥文质

一一二

先儒

李纲

伯纪

宋邵武

清咸丰元年从祀

宋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中书侍郎。谥忠定

一一四

先儒

敬夫

宋绵竹

宋景定二年从祀

献公浚之子。宋吏部侍郎。号南轩先生。谥曰宣

一一六

先儒

陆九渊

子静

宋金谿

明嘉靖九年从祀

知荆门军。学者称象山先生。谥文安

一一八

先儒

陈淳

安卿

宋龙溪

清雍正二年从祀

号北谿。朱子门人

一二○

先儒

真德秀

景元

宋蒲城

明正统二年从祀

宝元进士,屡官户部尚书参知政事。学者称西山先生。谥文忠。明成化三年赠蒲城伯

一二二

先儒

蔡沈

仲默

宋建阳

明正统二年从祀

朱子弟子,隐居九峰山。世号九峰先生。谥文正,明成化三年赠崇安伯

一二四

先儒

魏了翁

华甫

宋蒲江

清雍正二年从祀

一字鹤山。宋端明学士。谥文靖

一二六

先儒

赵復

仁甫

元德安

清雍正二年从祀

一二八

先儒

金履祥

吉父

元兰溪

清雍正二年从祀

一字仁山。何基弟子。元至中赐谥文安

一三○

先儒

陆秀夫

君实

宋盐城

清咸丰九年从祀

宋左丞相兼枢密使

一三二

先儒

许衡

平仲

元河内

元皇庆二年从祀

元祭酒。学者称鲁斋先生。谥文正。至大二年封魏国公

一三四

先儒

吴澄

幼清

元崇仁

明正统八年从祀。嘉靖九年罢。清乾隆二年复祀

号草庐。元翰林学士。谥文正

一三六

先儒

许谦

益之

元金华

清雍正二年从祀

号白云。金履祥弟子。世称白云先生

一三八

先儒

曹端

正夫

明渑池

清咸丰十年从祀

号月川。永乐举人。官霍州学正

一四○

先儒

陈献章

公甫

明新会

明万历十二年从祀

明检讨。隐白沙,称白沙先生。谥文恭

一四二

先儒

蔡清

介夫

明晋阳

清雍正二年从祀

号虚斋。明祭酒。万历赐谥文庄

一四四

先儒

王守仁

伯安

明余姚

明万历十二年从祀

明兵部尚书。读书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封新建伯。谥文成

一四六

先儒

吕坤

叔简

明宁陵

清道光六年从祀

明刑部侍郎。世称新吾先生

一四八

先儒

黄道周

石斋

明漳浦

清道光五年从祀

明季武英殿大学士。世称石斋先生。清乾隆乙未赐谥忠端

一五○

先儒

王夫之

而农

明衡阳

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号姜斋。崇祯举人,桂王时授行人。寻归。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

一五二

先儒

陆世仪

道成

明太仓

清光绪元年从祀

号桴亭

一五四

先儒

顾炎武

宁人

昆山

清光绪三十四年从祀

号亭林。明诸生,鲁王时官兵部职方郎中。清举鸿博不就。后卜居华阴以终

复附明代改祀罢祀诸人表,以资互证研究

姓名

何时何

地人

官  爵

从祀年代

改祀或罢祀

各    考

郑众

仲师

东汉

开封

汉大司农。宋封中牟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改祀于乡

卢植

子干

东汉

涿郡

汉北中郎将。宋封良乡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改祀于乡

服虔

子慎

东汉

荣阳

汉九江太守。宋封荣阳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改祀于乡

杨雄

子云

汉·成都

宋封成都伯

宋熙宁七年

洪武二十九年罢祀

以事莽黜

公伯寮

子周

春秋·

唐封任城伯。宋封寿张伯

唐开元二十七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谗仲由黜

荀况

周末赵

宋封兰陵伯

宋熙宁七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言性恶黜

戴圣

次君

汉梁

汉九江太守。宋封楚邱伯

唐贞观二十

嘉靖九年罢祀

以赃

刘向

子政

汉沛县

汉中垒校尉。宋封彭城伯

唐贞观二十

嘉靖九年罢祀

以诵神仙方术黜

贾逵

景伯

东汉

扶风

汉侍中。宋封歧阳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附会谶黜

马融

季长

东汉

扶风

汉南郡太守。宋封扶风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贪鄙附势黜

何休

邵公

东汉

汉谏议大夫。宋封任城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黜周王鲁、注《风角书》黜

王肃

子雍

魏兰陵亭侯。宋赠司空尚书郎

唐贞观二一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党司马篡位黜

王弼

辅嗣

·山阳

宋封偃师伯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旨宗老庄黜

杜预

元凯

·杜陵

晋当阳侯。宋赠司徒

唐贞观二十一年

嘉靖九年罢祀

以党贵建短丧黜

    按表列改祀罢祀诸人,以学术论,皆不失为一代贤哲,仅摘其行已一眚讲学稍偏,屏诸圣门之外,未必至公。若求疵索瘢,恐可议者尚多,所谓三代下无完人也。而讲学必统归于一脉,此道统之说,亦嫌狭隘。以今日思想自由言之,尤觉非是。明太祖曾以孟子犬马寇仇之语,谓背君臣大义,欲废祀孟,讵足为祀典定义乎清儒朱彝尊不删风怀二百咏,宁不食两庑冷猪肉,已视从祀与否,无足轻重。倘其人学问、文章、道德,有一足以矜式后人,似均值崇拜。至祀孔典礼,昔极严肃繁缛,入民国已稍替。十八年复祀三年,令从上祀礼节,又迥不如然。其祭礼、祭品、攸关文献,试揭表于次,虽告朔饩羊,亦数典不忘其祖之意耳。

前清与民国祀孔之祭礼祭品因革表

时代

     事项

前清

上代

民国时代

未升祀时。光绪三十年以前

既升上祀时,光绪三十三年以后。特派亲王先期祈告天地、太庙、社稷及太学先师庙、崇圣祠,并遣官致祭岳镇、海渎、帝王陵寝、先师阙里

仍从上祀

庙牌

称文庙。惟衔门、大成门、大成殿、御碑亭覆黄瓦,余覆绿瓦

称文庙,通覆黄瓦

称孔子庙

神牌

朱地金书

孔子木主改用金地书,余仍旧

前后殿木主一律用红地金字,如有兼题清汉书者,并删清书

神幄案衣

销金红缎

黄云缎

红缎

爵数三

用铜。亲临释奠,增设鎏金银爵一,鎏金铜爵二

均用玉

正位三爵用玉,余用铜(各地方如不及备玉者,得代以铜)

祭品

笾十豆十。天下府州县笾八、豆八

笾十二,豆十二

笾十二,豆十二

用铜。口为回文,中为雷文,柱为饕饕形,足为垂云文。盖上为星纹,中为垂纹,口为回纹

改用黄色瓷,纹仍旧

用铜

用铜。两耳为犧  形。口为藻纹,次回纹。腹为贝纹。盖为藻纹、叵纹。上有三蜂,为云纹。三足亦为云纹。铏耳及缘不饰金

铏文仍旧,耳缘饰金

用铜

用铜

用木漆涂金而饰以玉

用铜

用铜

用木漆涂金而饰以玉

用铜

用铜

用木髹漆涂金而饰以玉

用木

编以竹丝,以绢饰裹,顶及缘皆以漆,红色

改饰黄色。口云纹

用竹

竹丝编造,四周红色

改饰黄色

用竹

用木,锡裹,外  红色。中区为三,外铜环四,八足有附

铜。纯素。两耳为犧首形

木。

乐舞

六佾,专用文舞

八佾文舞、武舞并用

八佾文舞、武舞并用

致祭

称释奠。遣官时多

称释奠。皇帝亲诣行礼。有事则亲王恭代

称祀不称释(以释奠仅为祀礼之略者),大总统亲诣致祀。有事则遣副总统、国务卿摄事

分献

亲诣释分奠,献四配以尚书,分献十二哲及两庑以侍郎

亲诣释奠,分献四配以大学士,分献十二哲及两庑以尚书。如亲王恭代,则分献十二哲及两庑以侍郎

分献官及陪祀,以大总统选派之特任、简任者及各部院选派荐任者四人,与教育部直辖学校校长二人,分别充任

视牲

先二日,礼部尚书一人视牲

先三日视牲

前祝一日午后,执事官书祝版讫,诣宰牲所,省牲眠宰

致斋

皇帝斋于大内二日

致斋三日

前祀三日斋戒散斋二日,致斋一日

入庙

升殿

赞引对引导皇帝由中门入大成门中门,升阶,进殿中门至拜位。出殿门亦如之。如亲王恭代,则出入均由左门(各地方承祭官亦由左侧门出入)

由左门入大成门左门,升阶,进至殿左门,至拜位。出殿门亦之。如亲王恭代,则出入均由右门(各地方承祭官亦由右门侧出入)

导大总统由大成门左门入,升阶就拜位,北向立奠帛爵。导由殿左门出。各地方正祭官出入殿门皆由右不由左

迎送神仪注

行二跪六拜礼

行三跪九拜礼

三年,全行四拜礼。五年,改行三鞠躬礼

上香

皇帝立而不跪

皇帝跪上香

以上香非古,去之。鼓再严,即由执事官烧烛焚香

奠帛爵

跪奠帛爵,亲行三献(光绪二十年八月丁祭,亲临释奠已行)

跪奠帛爵

诣案前正立,受帛爵拱举

饮福

受胙

光绪二十年亲祭始行

此礼。依会典,中祭赞答福胙,行二跪六拜礼。遣官亦得饮福受胙

大祀赞赐福胙、谢胙

行三跪九拜礼。亲王恭代不饮福受胙。各地方承祭官亦不饮福受胙

仍赞赐福胙,谢福胙行一鞠躬礼。摄事亦得受福胙如仪

临文

称引

双抬

三抬

    右表至祭日,以夏历仲春、仲秋两丁日举行,故名丁祭。乐舞,清代颁定乐谱,春祭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秋季南吕为宫,仲吕起调。又颁定舞谱。民国初亦沿用之。兹将乐谱、舞谱分列于次:

    乐谱

迎神乐  奏咸平(今名昭和)之章,无舞(春祭夹钟为宫,倍应钟起调):

!先。与,万。祥,韵。日,乾

初献乐  奏宁平(今名雍和)之章,作宁平舞:

怀,玉。生,展。俎,春。清,其亿

亚献乐  奏安平(今名熙和)之章,作安平舞:

,升。响,诚。肃,誉。礼,相

终献乐  奏景平(今名渊和)之章,作景平舞:

,先,皮  ,於。惟,,。彝,至

徹献乐  奏咸平(今名昌和)之章,与迎神同舞:

,祭。四,畴。礼,毋 。乐,中

送神乐  奏咸平(今名德和)之章,无舞:

,洙。景,流。聿,祀。化

迎神乐  奏咸平(今名昭和)之章,无舞(秋祭南吕为宫,仲吕起调):

亿!先。与亿地凡参,万。祥亿,韵亿。日亿,乾亿亿

初献乐  奏宁平(今名雍和)之章,作宁平舞:

怀亿,玉亿。生亿,展亿。俎,春。清亿,其亿亿

亚献乐  奏安平(今名熙和)之章,作安平舞:

亿,升亿。响亿,诚。肃,誉亿。礼亿,相

终献乐  奏景平(今名渊和)之章,作景平舞:

,先。皮亿,於亿。惟,惟亿亿。彝,至亿

徹馔乐  奏咸平(今名昌和)之章,与迎神同,无舞:

,祭。四亿,畴亿亿。礼,毋亿亿。乐亿,中亿

送神乐  奏咸平(今名德和)之章,无舞:

亿,洙亿亿。景,流。聿,祀亿。化,育亿亿

    舞谱

初献作宁平舞

 一舞二舞一别脚一扯圈,陶一召一召一揖对面。巍两舞对面一摆脚一灌耳,实一别脚二别脚一揖一拱手。礼一舞二舞一摆脚二摆脚,豆对面一摆脚对面二摆脚一揖朝上。既一别脚二别脚一提脚一扯圈,爰一摆手二摆手三摆手一叩头

亚献作安平舞

一舞二舞一别脚一扯圈!天一召二召一揖一对面。木两舞对面一摆脚一灌耳,式一别脚二别脚一揖一拱手二舞二舞一摆脚二摆脚,言对面搁脚对面二摆脚 一揖朝上。太一别脚二别脚一提脚一扭圈,英一摆手二摆手三摆手一叩头

终献作景平舞

一舞二舞一别脚一拉圈,示一看尖二看尖三看尖一蹲身。瞻背一召背二召一别脚一扯圈,神对面一对面二舞一拱手。酌一看尖二看尖一揖一扯圈,惟一召二召一蹲身二蹲身。登一摆手二摆手三摆手朝上,弗一舒手二舒手三舒手一叩头

民国十八年,虽经恢复祀孔,而仪式并无明白规定。至二十三年,经中央党部以《礼运·大同》一段,制为孔子纪念歌。制谱如左:

G调 4/4             孔子纪念歌

5 6 1 5 03 3 2 5︱2 3·2 2 05 1 2 5︱551·51230︱151·320︱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5︱51532︱1·32︱3234︱5675︱2767︱12·2︱5·5325︱50505050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

34506︱5432----3217--︱2176--︱5150︱1230︱50656716︱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5022123︱50656716︱505132︱5515︱123032︱151230︱222232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3-︱2-1-1︱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十八年恢复祀孔,川省府因中央无仪式规定,于是年自定典礼办法十七条,通令各县遵行。其办法如左:

一、 时间定为阳历八月二十七日午前十钟。

二、 悬党、国旗。

三、 供张,取隆重及鲜花果品,并笾豆、簠簋及旧有礼乐器一

律陈设。

四、 奏乐,用风琴并用军乐。

五、 制孔诞纪念歌、唱国歌。

六、 编孔诞纪念祝词。

七、 礼服,一律马掛、长衫,冠博士帽。

八、 行三鞠躬礼。

九、 省文庙主席以省主席任之,县文庙以县政府县长为主席。

十、 由主席先期指定人员设筹备处。省文庙筹备处由成、华两

县组织之。

十一、 参与典礼人员,由筹备处先期知会政学界及绅耆并机关

法团。

十二、 演述孔子事迹,由主席柬请硕学一人至三人任之。

十三、 行礼之日,准许男女民众参观,但不得紊乱秩序。

十四、 孔庙行礼所在地由政府令饬。街民众一律悬党、国旗

以志庆祝。至礼场秩序,省文庙由省政府令军警酌派部队,县文庙由县政府酌派团练维持之。

十五、摄影及酒席、印刷工本、纪念宣传品等项,斟酌经费情形办理。

十六、本纪念经费,省文庙根据以前丁祭旧案,先期向财政厅领足,筹备处负责办理。各县文庙仍查旧案,斟酌办理。

十七、以外未尽事宜,由筹备处随时商承主席办理。

本县祀孔典礼,自即遵照右项办法办理。庙在旧城内。抗战时,县城被寇机轰炸,县政府迁徙两路口。县文庙被炸毁一部分后被军队驻扎,祭礼未再举行。县政府迁大石乡,而新县治尚无力建设。将来建设,亦未必特修文庙。祀孔典礼,将成古调不弹矣。

一县祀典,祀孔最重,虽废旋复。他祀关岳、祀社稷坛、祀火神、祀城隍、祀龙神、祀川主、祀北厉坛等,虽废而未复。溯其致祭之由,亦各有其意义。略述于次,以存掌故。

祀关岳

    关侯之祀,始于唐代,历宋清,皆专祀之。民国初元亦沿旧制。至四年,始颁布关岳合祀典礼。先是三年,大总统申令,据海陆军部呈称时方多难,宜右武以崇忠。古者,以死勤事,以劳定国,皆在祀典。近则欧西各国,范金铸像,日本亦有靖国神社之名。表彰先烈,中外所同。现武成之奠,尚在阙如,崇德报功,必符名实。关壮缪翊赞昭烈,岳武穆独炳精忠,英风亮节,同炳寰区,实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壮烈之精神,谨拟以关岳合祀,作为武庙等情。查关岳两祀,近代久崇禋祀,我国人民,景仰盛徽,肸蚃之报,几遍里门。诚以忠武者,国基所以立,民气所以强,当此民国肇兴,要在尚武。经传本有祃祭,唐宋亦祀武成,允宜特荐馨香,列于师干之堂,表示为民族之楷模。著礼制馆,妥议合祀典礼,并稽考唐宋武成庙祀遗规,将历代武功彪炳之名臣名将,及民国开国忠烈将士,予从祀,庶振袍泽之气,用臻强盛之庥。凡我国人民,皆当知崇厥武祀,实以壮军志而固国维,既殊叔季丰昵之非,更异释、老迷信之指。其感怀明德,作我干云云。此关岳合祀之意义也。嗣由礼制馆订成《京师及各地方关岳庙祭礼》一卷,附具说明书,并拟定乐谱。经呈,由大总统于四年三月令准通行遵照。于是,改原称祀关帝之武庙为关岳庙。正殿改为武成殿,殿内正位左奉关壮缪侯,右奉岳忠武王,皆南向。两序奉历代忠武将士张飞、王濬、韩擒虎、李靖、苏定方、郭子仪、曹彬、韩世忠、旭列、徐达、冯胜、戚继光东位西向;赵云、谢玄、贺若弼、尉迟敬德、李光弼、王彦章、狄青、刘锜、郭侃、常遇春、蓝玉、周遇吉西位东向,均北上,岁以春秋分节气后第一戊日致祭。其祭礼祭品从略。本县关岳庙在旧城保定门内。十七年,虽奉令停祀,二十二年,四川善后督办行署又曾训令复祀。

祀社稷

社,土神;稷,谷神。古为天子、诸侯所祭。《白虎通》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又,古之有国者,必立社稷以表示国家,如今之国旗然。《曲礼》云:“国君死社稷”;《春秋》云:“执干戈以卫社稷,”是也。坛旧制,筑坛东,坐南向北,方二丈,高三尺四寸,出陛各三级。坛前十二丈或九丈五尺。东西南各五丈。缭以短垣,丹垩,四面为门。人从左北门入,右门出。石主长二尺五寸,方一丈,埋坛上正中近南二尺五寸,外露圆尖,不刻神号。清道光十九年,置木主二,朱漆青字,一书社神,置东;一书稷神,置西。祭毕,藏之。每岁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礼节与文庙丁祭同,颇隆重,惟无乐舞及受福胙、谢福胙耳。本县坛在旧城镇安门外吕祖阁侧。他县有神祇坛,祀风云雷雨、山川城隍之神,祭日及礼节与社稷坛同。本县旧未设坛,即设主于社稷坛祭之。十七年,亦同废祀。

祀先农  

先农即神农,肇兴农事,故称先农,亦称先啬。《礼·郊特牲》曰“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我国以农立国,故历代于先农之祀,奉行甚恪,殆如今之奉行某某主义者然。《礼记》:“天子为籍田千亩,亲耕南郊。”汉代以春始东耕于籍田,祀先农。清雍正四年,通谕省、府、州、县,各立先农坛及籍田。本县先农坛在旧城镇安门外,同知翟凤翱修正屋三间,中供神牌,每岁以仲春亥日致祭。礼节与社稷坛同。祭毕行耕籍礼,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犂,正印官秉耒,佐二捧青箱播种,九推九返,农夫终亩。十七年未废祀前,民国祭礼如旧。

祀火神  

《周礼·夏官》有祭爟之礼,应为祭火神之始。火神谓祝融。颛顼氏之孙,为火正,曰祝融。火正者,古官名,掌祭火星,行火政。盖火著离宫,象启文明,祀之以报其功也。清康熙二年定制,每岁以季夏吉日,由地方官致祭。民国以春、秋仲月辰日致祭。本县火神庙在旧城觐阳门内。

祀龙神

    唐开元二年祀龙池,应为祀龙神之始。岁旱祈祷求雨,偶有感应,遂神之而奉祀维谨。清乾隆九年定制,每岁以春、秋仲月吉日致祭。本县龙神庙在旧城弋阳观侧。

祀城隍  

《礼记》大蜡八,其中水庸居七。水,隍也;庸,城也。即古祭城隍之始。明洪武三年定制,府、州、县官到任,必先斋宿城隍庙,谒神与誓,颇类今日就职宣誓之意,良可味也。每岁以春、秋戊日同社稷坛致祭。又主厉坛之祭。本县城隍庙在旧城保定门内。

祀厉坛  

郑子产云:“死不得其所,鬼必为厉”(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犹能凭依于人,以为淫厉)。厉坛即祭死不得其所,及死而无后主者,为禳除灾害也。《明史·礼志》:“洪武三年,定国厉、郡厉、邑厉、乡厉。京都曰泰厉,府州曰郡厉,县曰邑厉,里社曰乡厉。”清代因之。顺治初,直、省、府、州、县设坛城北郊,每岁以清明节、七月朔日、十月望日致祭。本县厉坛在旧城镇安门外。

以上皆载在《祀典》,城有坛庙者言之。县境内各乡镇所祀神,大都立有禹王宫或川主庙,为乡人春秋报赛、演剧、宴乐之所。独乐碛镇祀神特多,于禹王、川主外,又立南华宫祀六祖,万寿宫祀许真君,天上宫祀天后。按《清通礼》,凡御灾捍患诸神,于民有功德者,直省所在,皆加封号,立专祠。禹王治洪水,疏九河;川主凿离堆,筑都江堰,功德最著。六祖慧能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著尘埃”偈语,为顿悟禅学南宗之祖。许真君,晋旌阳令许逊,斩蛟除害。天后,闽莆田县林氏女神,常救海上遇风涛难船,故俱享明禋。乐碛住户属献贼乱后,楚、赣、粤、闽数省移民,故各祀原籍之神,用联乡谊。至于分区域祀当方土地,分职业木工祀鲁班,裁缝祀轩辕,屠户祀桓侯,煤窑祀山王,药店祀药王,各敬其祖,即所谓群祀之例也。

风俗

古者,小行人适四方,集礼俗为一书。县志之于礼俗,未可忽也。然,典礼为全国所通行,欲窥闾阎习尚而知教化之所被,唯有察其民俗。吴恭亨《慈利县志》所以详独略同之语也。故兹编对冠、婚、丧、葬之仪,社交之酬酌,职业之选择,家庭之组织,以及起居饮食、服御娱乐,俱详为记述。何者为应保存之善良风俗,何者为应革除之陋习,俱可览此而得其大凡矣。

冠礼

久废,唯其遗蜕尚存。县俗,父为子娶,先一日柬客。曰加冠。是夕,婚者沐浴易新衣,父亦冠服前立,率婚者诣中堂行三跪九叩礼。盖古者二十而冠,今往往二十而娶,故并而行之也。

婚娶

多由与男两家有关之亲友从中说合,至两方俱有允意,则互换年庚,谓之过庚。此后,婿家即具绸缎衣料、金玉首饰等物至女家。女家纳其一半,复增益他物,连同未纳者送返婿家,曰插香,以示婚约已正式缔定也。新娶,床榻诸器,制自女家,亦有由婿家代制者。先数日,媒具品物以告,雇人搬运,陈于新房。木工随至安床,赏金以物良窳为差。安床竟,选亲串妇女福厚者为展衾袖,谓之铺床。迎娶前,婿家具聘仪,方盒盛至妇家,谓之过礼,其中有金珠首饰,谓之黄货。凡有此者,人俱艳羡之。娶日,婿家备彩舆,以伯叔兄弟夫妇有福而名稍著者,偕婿往迎,谓之取亲。亦有以媒代者。女舆至婿门,婿家陈酒醴香烛,祝姜太公以厌煞,谓之回车马。毕,则入,升阶止堂前。女傧启轿,导新妇出,与新郎并立,起伏四拜,谓之周堂。新郎即揭新妇蒙首红巾,披右肩入新房,登床左坐,女傧掖新妇入坐于床右,谓之坐烛。再出新房,请父母南面行四叩礼。次请族党尊长分别行礼,齿尊望重之夫妇齐眉者先拜,谓之开拜。毕。始设筵。花烛之夕,亲朋毕集新房,欢呼坐卧,酣饮谑浪或其他恶作剧至更阑烛跋,甚且达旦不休,谓之闹房。翌晨,子妇诣堂谒舅姑尊长,陈针黹以献,并多于是日即行归宁礼焉。民国成立后,受学校教育恋爱结合者,多举行新式婚礼,世谓之文明结婚。其仪式则袭自欧西。民国十七年,内政部复准之颁《婚礼草案》,为世所遵行。唯乡俗固仍多沿旧习而不废也。

丧葬

县俗侈于送死,虽不孝之子孙,对丧亦好铺张,虚糜无实,所宜亟革也。病者疾革时,家人预錾楮币为袱,其数以病者之寿为准,书生卒年月日时于第一封上,绝时,子孙列跪,就床前焚之,俗曰倒投袱子。用白纸糊门及家神,錾楮币为长条悬之门外,曰望山钱。为死者沐浴更寿衣,堂左,陈尸木板上,纸蔽其面。待直系亲属俱集时,则入棺大敛,用乌纱及死者旧衣及子女之衣包塞空处,以白绸扎四周,上覆锦被,去面纸,掩棺。三日成服,受吊。子女以道远未至者,天暑不及俟,则迳封棺。自卒日起,即延僧作佛事,富豪之家,有延僧至四十九人,作佛事至四十九日者。佛事期间,如以纸作屋宇、人物等器,于终时焚之于野。其所耗,实不赀也。葬有日,遍讣亲故,复张讣门外及衢路。葬前一日,设奠,先题主,请有名位而与先人交好者为题主宾。宾至,丧主跪迎,请宾登坐,题如式。复诣灵前,撰词赞主而退。更于庭中设广,以聘定之礼生。列坐于庭,于三献礼中,赞,引丧主,次第跪聆说教。实则多对丧主作谀词而已,于义无取也。葬日,将发柩,僧作佛事,曰辞灵。既发柩,亲故皆执绋,前行,列鼓吹、旗帜、幢盖,仕宦者陈卤薄、衔牌如其职,丧主斩衰执杖,长孙捧灵、乘舆行柩前。主妇及期亲以下眷属,乘舆后从。幛联、器簇拥前后,鸣爆竹,杂以金鼓、管乐,喧阗而抵墓所。会葬者临穴视下棺、掩土,各散去。丧主营窆事冢,孙捧主归祀中堂。自死者卒日至卒后之四十九日,曰七七。中有朝奠、夜奠、回煞、烧七诸礼。在丧主服期中,每年俱须延僧为佛事,至除服乃已。

祭祀之俗

大别有四。一曰时荐。岁时祭先,分清明、中元、除夕三节,虽至贫者亦不肯废。祭品丰俭,视家有无,而鱼肉酒醴、香烛冥襁等物,则无或不具。除夕尤丰于他节也。二曰忌日。分生忌、死忌,率以高、曾、祖为断。品物略同时祭特较简耳。三曰墓祭,于清明节行之。小家礼简,不过具楮锭几串巨室大族,品物较丰,其有关全族或数房者,并有祭田轮值,当年祭毕会食祭余,名坟酒。四曰祠祭。县中大族皆有祠类。以清明为春祭,霜降为秋祭。届时,族中人毕集谒祖,饮福,醉饱,分胙而归。

社教酬酌

约有二端。一曰馈赠。凡婚丧寿诞,亲友皆以银物馈赠,以亲疏及家之有无别丰俭,婚娶送女家者,曰添箱,多为妆奁用具;馈男家者,则尚喜联、喜幛;丧葬馈赠,率致楮币、挽联,或以线帛为祭幛;尤密近者,则刑豕羊及纸马、鱼龙器之属,乐并送。寿诞馈赠,除银物及寿联、寿屏外,最尚漆制木匾,或黑底金字,或金底黑字,祈善书者书之,由亲友联合馈赠。每年岁首,至戚之家,必以豚蹄、年糕互相馈遗,小儿则互给银钱。母女两家馈赠最密,女于归后,望朝也、做满月也,种种名目,动耗多金。二曰宴会。普通宴会,多为四碟九碗,不外鸡肉之属。富家则竞尚海鲜,其用鱼翅者,尤为盛筵。延又以西餐为尚,豪奢者,一席所耗,殆犹不仅贫家半岁之粮也。

家庭组织

往昔以大家庭为尚,其有五世同堂者,尤为人所艳称。唯兄弟娣姒间以利害互碍,率多不合,子弟更易养成依赖之习,不思上进。故迩来此种大家庭已日渐消,而以小家庭为尚矣。

迷信之属

著者略有三端。一曰巫祝。巫分男女,男巫俗称端公,女巫俗称私娘。人家有病者,多不服药,而延巫为之祈祷、驱鬼,锣鼓喧阗,装神弄鬼,丑态百出。病重者则有滚落村之举,巫饰死人,以纸为柩,病者之子女饰为孝子,泣送于门外,焚纸棺于火。凡为此者,病家所费尤巨。女巫别有一种,曰能走阴者,俗称观花婆,一般妇女多信仰,从问休咎焉。二曰星命。人家有疾病或婚配等事,必占卜以别吉凶,曰算八字。女儿将出庚帖,必请卜人辨其有无冲犯忌尅;男家得庚帖,亦必请卜人与男命交互推算,有无关碍,合则文定,否即作罢,曰合婚。三曰堪舆。大而建屋宇,营葬地,小而开一门,铺一路,排一床,作一灶,必延地师相度,曰看风水。甚有因此而争讼不休,或使先人暴骨荒郊,停棺破屋者。

县人之于娱乐  除居城市者各有所嗜外,大多数之乡人则俱以流动演出之川剧为其唯一娱乐。各镇乡、寺庙俱有演剧之高台,大率在春光明媚或秋获告竣时演出。若有新成戏台落成,则必演出所谓踩台戏,尤为乡人所乐于观听者也。

县人大多数俱从事农耕  又多为佃农。大约良农一人,足耕出谷旧量二十石之田。然须母妻供炊馌,子女视牲,家之力以赴之。往昔田主取租极轻,获十取五,或且获十取四。山地多有仅收押佃而无租者。佃农有余利亦买田作富人,或则种人之田数世相安,视同己产。近年因提倡土地改革,往往以地主为剥削佃客者,殊不尽然也。

节序

常璩《华阳国志》谓:“江州以东,其人半楚。”明末,张献忠之乱,土著殆尽。清初移民,又多来由楚地,故蜀俗与楚俗相出入。节序之源,直可谓出于《荆楚岁时记》。唯俗随世异,与古记乖违实多,谨缀所闻,依节序先后叙次之,或可供考览也。

正月一日曰元旦”。昧爽,家主肃衣寇,焚香楮,鸣爆竹,拜天地、祖先于堂。子孙男女向尊长依次跪拜,循循长幼之节。然后启门,向历书所载吉方肃拜,曰出行。饭后,亲友相往还,或沿门投刺,谓之拜年。是日,大小皆易新农,酒果言笑,欢腾童稚。

开正一至十日皆有禁忌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四日为,五日为牛,六日为马,凡此物禁忌之日,皆忌宰杀。七日为人日,以阴晴卜人事苦乐。八日为谷,九日为豆,十日为麦,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

九日俗称上九,喜事少年饰狮子比户叩贺。夜则城乡皆开始灯会,以纸饰鱼、龙沿街而舞,曰舞龙灯;市人则以鞭炮筒聚烧之,火花飞射,蔚为奇观,须至十五日乃止。

十五日曰上元”,夜曰元宵,燃烛灯,祀天地、祖先,文人或设为灯谜,射中者有奖以助兴。龙灯亦以是日为最盛。故是日,乡俗称为过大年

正月中  亲友互相宴会,谓之春酒。《荆楚岁时记》曰:“元旦至于月晦,并为酺,聚饮食。”今之春酒,其遗风也。

立春后五戊曰社日”。是日农家悬耒耜 ,妇女停针缕,谓反是则不吉。又新冢必于社前祭扫,所谓新坟不过社也。

三月三日为上巳 ,士民祓除不祥。往事,文人墨客间有仿山阴故事修禊事者。今则无之矣。

清明节宜晴,为祭墓之日,除焚香楮、鸣爆竹外,又剪纸为幡,系竹枝上,插之于冢,曰挂青

四月八日为佛生日,禁屠宰。人家书十字红笺贴于壁,曰嫁毛虫。其词曰:“佛生四月八,毛虫今远嫁。送汝深山去,永久莫归家。”

二十八日为药王会。医家皆张灯彩,燃爆竹,开宴庆祝;病愈者,多以此日送礼为酬。

五月五日为端阳节。人家俱蒲艾悬门,饮雄黄酒,食粽子、盐蛋、皮蛋,剪彩缝为小猢狲,并香囊悬于小儿肩臂上,并以雄黄书王字于小儿额上。皆用以辟邪也。而龙舟尤盛。旧县城临江各门俱有舟,旗帜之色为别,帜色为何色,则船、浆、衣襟,色皆从之。钲鼓喧聒,游弋江上,互为竞渡之戏。两岸观者,摩肩接踵。富家则雇花船游江,并购鸭数只或数十只置船上,以为龙舟竞渡胜者之锦标焉。

六月六日为天贶节,人家曝书画、衣物于庭,谓可以避蛀。或有于是日登山以为韵事者。

七月七日为乞巧节。相传,牛郎、织女于是夕赖鹊为桥,始得会晤。俗谓,是日地无鸟雀,因皆集天汉为牛女作桥,亦《齐东野语》之类也。女子乞巧者,暴盆水庭中,用绿豆芽为巧,芽投水面,其影似笔、似花、似如意,则曰得巧。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人家于中元前数日,封楮钱,具酒以祭祖先,曰烧袱子。是夜,以楮焚于野,曰“施。各寺院或于是日设盂兰会。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日即以糯米蒸熟,置臼中舂之。然后分团之为圆形,曰糍粑。至夜,即杂饼饵瓜果以祀月,并分饷家人。是夜,月有生五色者,谓之月华,俗谓见之者可获厚福,故有坐待月华,终夕不寐者。良可哂

九月一日至九日俗称为九黄。在此期中,禁屠宰。人家多斋戒,曰洗锅斋

九日为重阳往昔,犹有登高赋诗,存晋宋之风者。今则稀见矣。

十月朔俗称为牛生日。乡农以糍粑安牛角上,谓以之庆牛云。

冬至家温饱者多于是日宰猪、腌肉、祭祀祖先。间有招巫师为法事,曰祭财神者。

十二月初八俗称为腊八。日间,有合诸果杂物煮粥,曰腊八粥。祀神,其后举家食之。

二十三日夜,人家祀灶。设净茶、香楮、饧糖填灶疏,祭告于厨,曰送灶君上天。所以用饧糖者,谓可以胶神唇口,使之不能言人家是非于上帝也。过此日,人家皆大扫除,曰打扬尘。帐枕,俱于此数日间洗涤洁净。因此,诸物俗习相沿,正月俱忌洗濯也。人家温饱者,则于此时互相招宴,曰吃年饭,亦曰团年

月终为除日。昼则张灯彩,贴门神、楹联、春帖。夜则肃衣冠,燃香烛,鸣爆竹,祀天地、祖先,子孙男女向尊长跪拜,曰辞岁。尊长则以钱散给卑幼,俗曰压岁钱燃炉炽炭,家人围坐谈笑。睡极晏,曰守岁。乡农多燃树根极巨者于炉,曰,如此则翌年养猪必壮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