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馆藏

第十七章 卫生 体育

 

 

 

 

第十七章  卫生  体育

第一节  机构 民生

 医疗机构沿革

1957年组建木耳乡联合诊所,1958年改建木耳乡人民公社医院。人员主要吸纳原木耳乡辖区的优秀个体医生。联合诊所的资产纳入集体资产,属国家集体所有制单位,由木耳公社和江北县下属卫生科管理。其领导正职由乡党政人员兼任,副职由医生担任,时称主任医生,主管业务。联合诊所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执行工资制。医院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并开展木耳乡地区常见病、多发病、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卫生服务工作。联合诊所由刘翔胤等9位工作人员组成,。1958年,各乡改称人民公社,木耳乡联合诊所更名为木耳人民公社医院,负责人:邓术成。是年,全院职工参与肺结核的防治工作,并将肺结核的发病率控制在结核菌感染率万分之一以下,为疾病防治工作开创新的局面。先后任木耳乡院长的有刘祥胤  邓云光  方徐全  邓树成  徐真卿  吴维君  王吉中、吴中全  尹伊谓

1957-1985年,木耳乡(人民公社)卫生院认真贯彻毛主席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一手抓预防,一手抓治疗,保障一方群众的身体健康。1959年9月,木耳人民公社医院制定工作制度十七章,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行为规范。涵盖内容广泛,包括工作总则,急诊制度,会诊制度,外科室制度,内科室制度,药剂工作及药品管理制度,处分制度及财经制度等。1975-1980年,木耳乡13个大队和街道发生疟疾,病人达80多人,重庆市卫生局、市防疫站、江北县卫生局、县防疫站联合成立工作组,坐阵木耳指挥。公社成立疟疾防治小组,并由公社领导、卫生院全体医生、各大队书记、大队长、生产队长、各村乡村医生(卫生员)任成员,积极参与疟疾的防治工作,疟疾防治小组采取一系列措施:“送药送水到手、看药下肚、不吃不走。”连续奋斗5年之久,终于消灭木耳地区疟疾。

1986年撤销公社建制,恢复乡镇建制,木耳公社卫生院更名为木耳乡卫生院,乡党政人员不再兼任医院正职,由主任医生担任院长,同年,江北县卫生局任命尹伊谓为院长。1986年,木耳地区有木耳乡卫生院一所,有木耳区中心医院一所,从业人员15名,木耳乡有村级医疗站13个,从业人员32人,均以赤脚医生为主。

1994年,木耳镇 有三个卫生院,即白云点卫生院、木耳乡卫生院和木耳中心医院,木耳卫生院院长是尹伊谓,白云点卫生院王中林负责,木耳中心医院由陈换远主持全面工作。共有职工28人,是年有医疗设备有X照光机一台,B超机一台,病床15张,医院房屋面积1583平方米,对一般疾病均能防治。

1988年,为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根据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乡(镇)卫生院下放给乡(镇)人民政府管理。同年,木耳乡卫生院交给木耳乡政府直接管理,下放后的木耳乡卫生院仍按“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民主管理”原则办院。在业务上接受江北县卫生局领导,县卫生局对乡(镇)卫生机构和卫生工作实行监督、检查、考核。

1996年5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木耳镇卫生院与原木耳区医院合并为木耳镇中心医院,院长由陈换远担任。医院地址分为两处:一处是原木耳镇卫生院(老街)有4人在此处上班,另一处是在原木耳区医院老地方(工商所旁边)木耳计生服务站毗邻,全院有职工28人。

1989年,木耳乡卫生院地点仍然在木耳场老街中场处,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卫生院拥有固定资产15万元,年业务收入总值15余万元,有在职职工14人,退休职工6人,医师2人,医士1人,医技人员4人。

1994年,撤木耳乡建木耳镇,木耳乡卫生院更名为木耳镇卫生院,由尹伊谓任院长。是年卫生院积极整顿医疗秩序,会同工商所取缔非法行医,同时加强药品管理,保证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1986-1994年,木耳乡(镇)卫生院,每年基础免疫完成率达90%以上,儿童预防复种率达80%以上,儿童体检率达80%以上。

木耳镇中心医院资料表统计

年度

CT

(台)

X

(台)

B

(台)

(张)

门诊人数

住院人数

(元)

固定

资产

(元)

备注

1986

25

0

1

0

30

6598

294

37746

1483

19812

李光书

1987

25

0

1

0

30

8440

320

38624

1483

19893

李光书

1988

28

0

1

0

12

7321

323

54919

1483

22775

李光书

1989

27

0

1

0

12

5705

193

66885

1483

37433

吕天方

1990

27

0

1

0

12

5806

211

68022

1483

42658

李光书

1991

26

0

1

0

12

6549

195

85615

1483

52593

林善志

1992

28

0

1

1

12

6027

185

102789

1483

80047

林善志

1993

28

0

1

1

12

4956

302

102528

1483

80297

林善志

1994

10

0

0

0

10

12965

162

218600

1607

482047

林善志

1995

10

0

0

0

10

11078

189

235307.76

1607

493059

1996

10

0

0

0

10

9996

231

284657.12

1607

520010

1997

10

0

0

0

10

11102

165

300017.59

1607

520190

1998

10

0

0

0

10

11073

203

301817.60

2309

520347

1999

10

0

0

0

10

4906

219

315001.78

2303

520850

2000

10

0

0

0

10

5832

305

598641.64

2303

521003

2001

29

0

1

1

10

5715

667

918648.17

2303

521087

2002

2009

0

1

1

10

5869

329

3607

945783

2003

29

0

1

1

10

6702

505

1027264.54

3607

1924855

2004

30

0

1

1

10

6059

235

977762.19

3607

2221695

2005

29

0

1

1

10

11049

647

2097561.42

3607

3050001.20

2006

29

0

1

1

20

12485

689

2587710.50

3607

3201852.50

1994-2001年 ,镇卫生医院有医务人员13人,其中:大学文化1人,中专文化6人,高中及以上文化6人,镇卫生院仍在木耳街道。

2002年11月,全国爆发非典型性肺炎。镇卫生院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院职工紧紧团结在一起积极投入防治“非典”战役。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3年,为优化镇卫生院班子结构,根据民主测评和综合考察,调整领导班子,由陈换远任院长,李阿根任副院长。并确定卫生院的主要职能任务:负责管理镇卫生工作,抓好全镇医疗、医药、卫生事业的组织领导,行政执法、监督和管理。抓好医疗卫生、预防保健、防病治病、全民健康教育的实施,知道和检查等工作,实施传染病的预防、报告、控制、隔离、治疗,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做好食品卫生,药品管理的监督工作。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加强乡村医生管理,努力实施乡村医生及药片一体化管理。科室设置有中西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化验室、B超室、放射科、儿童计免科、防保科、计划生育服务科室等。

第二节  卫生

 预防保健

(一)疫病防治

解放前,镇境内霍乱、伤寒、天花、麻疹、痢疾、疟疾、结核病、钩虫病广为流行,死亡甚多。解放后,政府重视防疫工作。从1952年起建立疫情报告制度,木耳镇卫生院设置了防疫医生。2000年5月为加大防治力度,成立了木耳镇预防保健站。近50年以来,一经发现流行疾病,在向上报告的同时,立即组织力量救治。流行性传染病逐年减少,有的传染病已经绝迹。

1、天花,中医称痘疮,俗称烂痘子。民国时期年年有发生,死亡率高。民国22年(1933年)广为流行。解放后,遵照卫生部《种痘暂行办法》,实行全民种痘,年年种牛痘。80年代后已不见病例而不再接种痘苗。

2、麻疹。解放前流行普遍,小儿十之八九难免,与天花合称“小儿痘麻关”,死亡率较高。解放后患者仍多,1972年普种麻疹疫苗,1984年再普种疫苗后,发病趋少,但仍继续年年接种。近几年未发现麻疹病例。

3、百日咳。民国年间相当频繁。1953年开始接种百日咳菌苗,仍有所流行。1978年普种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百、日、破)三联疫苗,发病随之减少,镇境内近年均未发现。

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959年曾较流行,之后连有患者。80年代初开始防治,作为醣体菌苗应急接种。1984年普种多醣体菌苗,之后发病减少。

5、流行性感冒。中医归入“时疫”,随症施治。大多数年份都有发生,1972年暴发流行。此病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6、痢疾。历来无年不有,以青壮年发病最多,8—10月最突出。镇境内近年发病在8—15例之间。

7、病毒性肝炎。60年代少有发现,70、80年代有较多病例。1993年执行《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方案》,开展新生儿乙肝免疫接种。近年发病率均在10例左右。

8、疟疾,俗称“打摆子”。解放前持续流行,解放后仍然流行。1952年开始推行“8日根治法”治疗,实行两根治(现状病人根治、冬季根治)一预防(预防服药),大力灭蚊。1964年开始着重预防服药、灭蚊和现状病人管理,其后患者逐年减少。

9、钩虫病,俗称黄肿病、粪毒。解放前后农村普遍存在,农民60%以上受感染。1955年开始用四氯乙 烯治疗,1956年普遍推行人畜粪粪坑以防感染,1958年实行普治。1960年治疗药物已有四氯乙烯、灭虫宁、山道年、一溴二萘酚。1970年后,主要用四咪唑、来虫宁、噻乙吡啶、噻嘧啶。1980年开始用左旋咪唑、驱虫净。其后,发病逐渐减少。

10、肺结核,俗称痨病。解放前后均多有发现。1958年开始接种卡介苗预防,1977年实施普种。1978年起第二次普种卡介苗,其后发病逐渐减少。近年发病在8—18例之间。

11、狂犬病。死亡率极高,凡发病者无一存活。镇境内发病极少,但不得不防。民国年间,县内中医用“人参败毒散”加地榆、紫树根方,民间亦有用单味蜂窝草(亦名罐罐草,产七星庙处白鳝泥地)治病犬咬伤者,有效。1980年县府成立狂犬病防治指挥部,木耳公社也成立灭犬领导机构,开展灭犬工作。1984年底按照全县部署,组织灭犬突击队,限期养犬户自行捕杀,未捕杀者一律罚款并将犬只打死。之后,年年开展灭犬和犬只免疫。1992年开始加强犬只管理,全部注射免疫和拴养。未发现狂犬病例。

12、性病。民国年间即有,解放后逐渐绝迹。改革开放后,人员往来频繁,近几年偶有病例出现。

13、肿病。进入持续三年灾荒的1959年底,镇境各管理区开始有人发病,来势迅猛。轻者下肢浮肿,稍重则全身浮肿,消肿后往往枯瘦或腹泻致死。死亡率高并兼发其他多种疾病。当时集体食堂吃饭,而食堂严重缺粮,生活安排不善,卫生状况不好,更加重病势蔓延。1960年,公社成立灭病办公室,管理区成立灭病小组,设置临时医院,集中治疗较重病人。由于肿病患者逐步增加,消肿后的病人又往往复发,一、二临时医院不能容纳,随后每个管理区均设立临时医院,配备院长、医护人员和服务、炊事人员,做好病员的医疗管理工作。对肿病的治疗,采用中西结合土洋并举的办法,把中药、西药、土方、土法全部用上,而以改善生活,增添营养为主。肿病医院办了三年,1962年秋收后,三年灾荒结束,肿病随之痊愈。

(二)预防接种

解放前未有所闻,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

1952年木耳乡开始接种牛痘、霍乱混合菌苗和伤寒混合菌苗。1954年首次接种破伤风菌苗。1957年春秋两季注射牛痘苗、白喉类毒素、百日咳疫苗。1963年开始实行重点疫病、重点人群接种原则。1972年普种麻疹活疫苗。1974年普种百、白、破三联疫苗。1977年普种卡介苗。1978年执行《江北县儿童免疫试行办法》,实施接种牛痘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活疫苗、乙型脑炎疫苗、卡介苗,服用小儿麻痹糖丸。1985年实施接种18种菌疫苗。1986年接种8个品种疫苗。1990年开始实施卫生部颁《传染病防治法》,按规定计划实行免疫接种,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1992年开展0—3岁儿童普服脊灰疫苗。1993年推行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乙肝免疫接种,开展“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活动。

木耳镇1990-2006年疾病流行情况表

(单位:例)表一

年度

流脑

麻疹

流感

痢疾

病毒性肝炎

疟疾

钩虫病

肺结核

性病

破伤风

百日咳

其它

1990

26

11

6

1991

19

10

8

1992

16

8

7

1993

18

10

8

1994

15

10

10

1995

14

10

9

1996

12

7

10

1997

6

5

12

1998

136

8

6

14

1999

10

8

16

2000

6

6

15

2001

6

6

14

2002

8

5

15

2003

10

6

26

2004

8

7

29

2005

8

6

30

2006

6

4

31

1992年开展0-3岁儿童普查服脊灰疫苗。1993年推行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乙肝免疫接种,开展“消灭脊灰强化免疫日”活动。




木耳镇1990-2006年预防接种情况表  

                                                                                      (单位:例)表二

年度

卡介苗

脊髓灰质炎1

脊髓灰质炎2

脊髓灰质炎3

百白破1

百白破2

百白破3

百白破

加强

麻疹

麻疹诊

加强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型肝炎1

乙型肝炎2

乙型肝炎3

其它

1990

225

226

271

284

196

201

214

178

180

179

201

196

212

202

185

1991

231

225

267

285

286

276

256

164

191

193

208

218

218

217

207

1992

432

301

278

365

361

317

302

189

192

187

191

196

195

201

219

1993

171

189

201

221

228

198

189

201

199

167

182

193

213

212

225

1994

301

129

301

269

271

262

259

243

236

183

192

194

195

196

201

1995

313

311

289

307

301

296

279

217

216

197

198

196

199

201

250

1996

214

204

189

201

199

176

212

218

207

189

201

215

235

244

251

1997

196

198

196

204

204

205

210

246

235

242

235

245

222

231

214

1998

201

199

186

201

217

195

202

235

247

245

245

213

214

221

209

1999

146

154

168

194

197

181

111

147

156

138

158

196

215

225

198

2000

199

205

198

178

196

151

147

156

143

149

151

146

264

254

255

2001

247

254

261

243

233

246

251

215

207

198

162

172

198

210

227

2002

189

191

184

196

191

187

189

171

186

196

171

189

179

204

199

2003

301

281

294

278

271

269

301

182

193

186

181

179

139

157

161

2004

228

218

206

224

216

221

213

169

172

182

193

196

164

156

160

2005

216

200

196

197

198

201

222

172

169

178

188

205

231

254

245

2006

312

301

298

289

276

281

286

291

297

291

295

301

271

294

312




 妇幼保健

(一)妇女保健

解放前妇女得不到保健,解放后人民政府实行保护妇女的政策。人民公社期间,对农村妇女实行“三调三不调”(经期调干不调湿,孕期调轻不调重,哺乳期间调近不调远)的原则和“分线劳动、分线派工、劳力分级、分级派工”的办法;给产妇产假、计划生育假;实行妇女“四期”(月经期、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保护。1978年在四期保护的基础上增加妇女更年期保护,从此形成妇女“五期”劳动保护制度。1960年对子宫脱垂、尿痿均无新病例发现。1987年开始执行孕龄妇女每季度做一次检查。

(二)儿童保健

解放前盛行旧法接生,新生儿因窒息、感染败血症、破伤风,死亡率高。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儿童身心健康。1952年12月,县卫生院培训乡村接生员,木耳乡于是年末成立接生站,宣传推广新法接生。1960年木耳公社卫生院配助产人员,最早接生人员是朱云华,接生站合并卫生院。新法接生率逐年提高,至80年代已基本普及,新生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1953年开始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和育婴指导,木耳联合诊所(卫生院)免费到学校和农村进行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以及育儿知识宣传。1979年国际儿童年,镇卫生院除健康检查和预防接种外,还免费给儿童驱蛔。其后,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形成制度。1986—1988年,执行卫生部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调度》,开展托儿所、幼儿园儿童健康体检;开展儿童死因及孕妇情况回顾调查,推行儿童计划免疫有偿服务和儿童系统管理;推行散居儿童保健制度。1993—1994年,两度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日”活动,免费服用小儿麻痹糖丸和开展碘缺乏症治疗。之后几年,坚持儿童传染病预防接种,消灭脊髓灰质炎和防治碘缺乏症。1998年,完成适龄儿童“四苗”(脊灰苗、百、白、破苗、卡介苗、麻疹苗)接种和流脑、乙脑、乙肝疫苗接种。

 初级卫生保健

(一)学校卫生保健

民国时期,学校设备简陋,环境布设、清洁卫生尚可。共和国建立后,卫生部门到校接种牛痘,免费防治天花。1954年,学校开始设有保健箱,并有教师兼管保健工作,保健员均受到县卫生局集中培训。1956年开展除“四害”(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讲卫生运动,普查普治学生患沙眼、疟疾等。1978年以来,学校卫生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逐步得到改善和加强。2003年学校设立卫生室,有兼职卫生员一名,“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在各班进行了是否往返于疫区接触的调查,对个别发热学生实施了保护性隔离。每日对学生进行体温监测。对出现的病人及时予以“排非”检查和诊治。每天就检查结果及时汇总上报区卫生局“防非办”。每日为教室、办公室进行乳酸喷洒消毒,督促配戴口罩。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向师生进行“防非卫生宣传”,解除恐惶情绪,认真对待。
    学校成立有“传染病防治小组”,由校长任组长,2005年3月又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和“防治突发食物中毒预案”并拟定和严格执行了“传染病报告制度”、“班级晨间检查制度”,有力地捍卫了师生健康防线。2005年校医在晨检中发现了个别学生患有“水痘”、“麻疹”病症,立即报告校“传染病防治小组”,正式起动“传染病防治工作预案”,对患者进行了家庭隔离,对易感学生紧急接种灭毒疫苗,遏制了疫情蔓延,保护了千余名孩子免受侵袭。随着季节变化向师生作防治提示,根据年龄特征向师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宣传,印发“小药方”、“小处方”、“食疗信息”作保健辅助。环境卫生管理、小病治疗、学校卫生室发挥了积极作用。
    1、卫生保健室,1954年,学校设兼职保健员1人,由教师兼任,配发保健箱,内装常用内服及外敷药数种,以备急用。成立卫生保健室。1990年开设健康教育课。学校制定了《卫生人员职责》,作为衡量校医工作和执行岗位责任制的准则。
    2、体检,在县防疫站的支持和配合下,从1979年开始,每年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建立学生健康卡,记录检查情况,校汇总。对全校学生身体状况进行分析,针对结果提出具体措施,拟定实施方案。发现学生有畸形发育或病变,及时联系家长相互配合予以矫正或治疗。
    3、按照时令或疫情,注射乙肝、流脑等疫苗、防疫针,服用预防感冒中药、驱肠寄生虫药物等,贯彻了“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历年学生健康状况良好,出勤率高。
    4、视力保健。学生每天下午必须做一次眼保健操。在教室由学生干部呼号领做。新生入学首先教会。学校体卫组经常深入各班督促、指导、矫正姿势部位。利用周会向学生进行保护视力的教育。发现眼疾,即购买药物供学生使用。各班学生的座位每隔两周调换一次,以保证儿童视力正常。
    5、卫生教育和习惯培养。每学期专门安排1—2次卫生常识报告,或出此专栏由校卫生人员解卫生知识。结合自然常识和语文课向学生进行卫生常识教育,使其明白“预防为主”和“病从口入”的道理。每天早晨早读前各班检查个人卫生,差的限期改正。随时纠正学生坐、立、走的不良姿势,促其正常发育。每天清扫教室和操场。各班设废纸篓和痰盂,废纸入篓,吐痰入盂。值周中队经常检查。星期五下午进行大扫除,卫生室、大队部、校爱卫会联合检查,并公布检查结果。卫生室自办小报,摘抄卫生常识,分发各班阅读学习。各班制定“卫生公约”,约束不良行为,促进卫生习惯的养成。
    6、配合社会开展“五、四、三”活动,清扫街巷公共场所。发挥小学生卫生监督岗的作用,制止不卫生的习惯。

(二)其他卫生保健

解放以来,对疫病防治、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等工作均较为扎实。1990年重庆市部署“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我国政府1986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后,实现初级卫生保健定位各级政府职责,把初保列为卫生工作的龙头。1991年,县府颁发《江北县2000年初级卫生保健最低限指标》等文件,次年,初级卫生保健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内容,镇政府与卫生局签订初保目标管理责任书,执行县卫生局《江北县农村卫生站管理暂行办法》,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初保工作领导小组,镇、村两级组织努力开展与初保有关的各项工作。1993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列为卫生工作“龙头”,纳入政府工作任务和政绩考核。卫生院实施房屋、设备、人员、技术、管理五配套。1994年,完善村卫生站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镇、村两级都按照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目标管理,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

1、健康教育。1994年起,各中小学均开设了健康教育课,每学期8个学时,并举行了考试,及格率100%。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向社会宣传初保的意义和提高群众的卫生常识。

2、加强饮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做到证照齐全,培训上岗。

3、消灭脊灰“扫荡”式免疫工作一个不漏,全部免疫。

4、在国际老年人年(1999年)为2000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健康检查。

5、配备村卫生室9个,其中垭口、新合、石鞋村未设村卫室。现有9个村卫生室中已有6个村(五通庙、学堂、白房、金刚、举人坝、石坪)配备了电脑等设备,已运行城乡合作医疗报账系统。

第三节  医疗

 医疗机构沿革

木耳中心医院建立于1975年,1975—2001年位于木耳镇街道(计生站旁边),2002年搬到木耳镇街道公路边(木耳粮站对面)。建院时有职工17人,现有职工29人。原医院业务楼有1145平方米,现业务楼有1612.68平方米。医院建院至今历任院长有(按任职先后顺序):沈伯长、祝自清、杨前明、李光舒、林善志、吕天云、陈焕远、徐代中。

木耳中心医院位于渝北区木耳镇街道,紧靠210国道,交通方便快捷,是一所集医疗、保健、预防、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该中心院在2006年期间有职工29人,本科学历的4人,大专9人,中专17人。其中主治医师2名,医师11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3名,护士1名,检验师1名,检验士1名,药剂师1名,药剂士2名,放射医师2名,各辅助科室和后勤科室也配备了相应的专兼职人员。2006年底有医护人员30名、中级职称2人,医护技17人、医护技士10人,该院现在有:外科、内科、妇科、产科、骨伤科、五官科、皮肤、口腔科、中医科、泌尿科、放射科、预防保健科、心电图室、B超室、检验科、护理部、中西药房等科室,能够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各种常见病和部分疑难杂症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同时开展了肝、胆、脾、胃肠修补及胃大部切除术、疝修补术、阑尾切除术、剖宫术、子宫全切及次全切除术、子宫肌瘤及卵巢囊肿切除术、人流、各种骨伤的内外固定及复位术等手术。开展了腹部B超,可对肝、胆、胰、肾、膀胱、子宫及附件等部位的疾病进行诊断,同时可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及胎位进行跟踪了解。心电图可对心脏的各种疾病进行诊断,放射科开展了多种部位的摄片及透视,检验科开展了肝功、肾功、两对半、生化、三大常规及定血型等。该院一直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创优质服务医院”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热情服务、精心治疗、廉洁行医、开拓进取”为宗旨,24小时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医疗器械

    木耳中心医院现有照光机一台,B超机一台、心电图机二台、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一台、血球仪一台、尿机一台、显微镜一台、心电监护仪三台、多功能麻醉机二台、吸引器二台、除颤仪一台、多功能手术床二台、高频血凝仪一台。

 合作医疗

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在2005年为了贯彻惠农政策,要求村民参加合作医疗,是年在一年半时间交15元,随后每年20、30不等。为了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镇上由分管领导和镇中心医院业务副院长分管此项工作,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严格掌握入院指征和住院报销比例。加强宣传,通过每月一期的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新农合政策。强化管理,为参合农民提供优质服务,保证了门诊报销在工作日内随到随报。严格财务管理,每月按时向区卫生局合医办上报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确保新农合基金运转安全。在区卫生局和镇政府的领导,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截至2006年底,参合率由75%提升到92%。

木耳镇2006年参合人数统计表

村别

一般农户

三类人员

总参合人数

新合村

2535

65

2600

白房村

3138

115

3253

五通庙村

2315

84

2399

新乡村

2906

109

3015

举人坝村

1951

91

2042

学堂村

3058

138

3196

白云山村

1688

79

1767

垭口村

1271

91

1362

金刚村

3382

114

3496

石鞋村

2897

92

2989

石坪村

2206

69

2275

良桥村

1103

93

1196

合计

28450

1140

29590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推行新生活运动,讲卫生是新生活运动重要内容。民国25年(1936年)夏,新生活运动会江北分会配合党政机关成立夏令卫生运动委员会,领导全县城、乡镇开展夏令卫生运动。次年,定每年5—8月为夏令卫生运动期。是年,夏令卫生运动期,由夏令卫生委员会、江北县卫生院举办卫生宣传周,开展宣传,进行清洁检查、检疫、时疫预防、种牛痘苗。之后每年开展夏令卫生运动。民国31年(1942年),奉县府令,镇街头巷尾厕所,疏通街旁水道,清除场镇范围内以及,沿街设垃圾篓。民国32年(1943年),始由警察署负责举办夏令卫生运动,在木耳镇街上进行清洁大检查,制定和实施饮食店、旅栈、理发店等情节管理规则。民国34年(1945年)7月,遵第二区警察所(辖两路、沙坪、龙门、石坪、回兴、木耳、仁睦、王家7乡)指示,夏令卫生运动推行饮食店置备纱罩、厨房、厕所必须保持清洁,厕所撒石灰,填掉当街厕所,加紧疏通各街沟渠,禁止出售未熟水果。民国36年(1947年),执行县府令,检查取消街头乡间厕所,休整公厕,建示范厕所,禁绝阴阳沟内倾倒渣滓、污水;近街各保设一公厕。夏令期间,县政府、各机关法团与镇公所每周联合检查一次。民国37年(1948年),执行县政府《整理街市清洁办法》,特别重视夏令街道卫生。

解放后,政府发动和依靠群众加强卫生工作。1952年,江北县人民政府成立江北县防疫委员会,指导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卫生防疫工作,区设分会,木耳乡设防疫组。防疫组指导爱国卫生运动,在夏季和秋季大力防多种流行传染病,冬季布置每人捕鼠1只,消灭虱子、臭虫,不让蚊虫越冬,苍蝇过年,住宅四周不留污水。1953年,订立爱国卫生公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夏秋两季大力预防多种传染病的流行,并推行一年一度爱国卫生突击日和农村每月初一、十五两次突击日活动。搭理开展铲除杂草、疏通沟渠、清除垃圾、捕鼠灭蚊蝇等工作,逐步把爱国卫生工作形成一种制度、习惯,常抓不懈。1954年4—5月,开展爱国卫生突击月,建立每月初一、十五两次爱国卫生运动日制度。是年,清除场镇垃圾,疏通场镇沟渠,铲除场镇附近杂草,还进行改良厕所、改水井、捕鼠、灭蚊、灭蝇、填污水沟等工作。1954年,乡爱卫会撤销,乡文教卫生委员管理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此后,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冬春除草除秽,消灭蚊蝇孳生处所,积肥;常年则致力改变群众饮食卫生习惯,不再喝生水,改饮白开水,夏饮荆芥茶防病。次年,组织家家订爱国卫生公约;组织街上工商各行业人员学习县人委《江北县各行业卫生管理暂行规则》,购置口罩、工作帽、工作服、围裙、防蝇纱罩;组织每月清洁检查,组织农村铲杂草,除垃圾、扫扬尘、疏阴(阳)沟以积肥兼除蚊蝇孳生处,还用牛圈、撒污水沟灭蚊蝇。1956年开始,爱国卫生运动以除麻雀、老鼠、蚊、蝇4种动物为中心,称除“四害”,并配合积肥,在春节、五一、国庆3大节日前开展突击。1957年11月,“四害”范围增加臭虫、跳蚤、蟑螂为“七害”,中心仍为灭蚊、蝇。1957年3月下旬,除“七害”进入高潮,近万人投入“战斗”,漫山遍野,人声呐喊,乒乓(叮铛)连天(敲响一切发音器皿),五色棍棒(或绑布作旗)挥舞,终日不歇,不让雀类停止喘息,使其饥疲(渴)而死。之后,连续几年,除“七害”仍为爱国卫生运动中心,结合整理环境卫生,消灭蚊蝇孳生处所,树立卫生风习,防止疫病。

6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与积肥造肥相结合。把若干年来室内室外的阴沟阳沟翻开掏净。把这些积造的卫生肥料下到农田或送到指定的生产队。

7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增加了管水(改良水井)管粪(推广双坑厕所)内容,掀起了改简易井为箍井和人畜粪分坑的热潮。

8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又增加了市容卫生,治理脏、乱、差的内容,推行门前“三包”(卫生、绿化、秩序)和门内达标(洁、齐、美)。

1990年,开展“创建卫生城镇活动”,爱国卫生运动着力治理不卫生死角。爱国卫生运动月开展城镇、农村、农田灭鼠;1991年,县委、县府指示“创建卫生县城”,城镇加重灭鼠、蚊、蝇、蟑螂四害和消除不卫生死角。1992年5月,成立镇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开展城镇健康教育。1993年3月开始,爱卫会、卫生局、镇政府共同检查整顿市容环境,着重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月和全民动手日活动。1996年,贯彻市府《关于整顿市容卫生通告》,维护市容卫生,巩固创卫成果,镇政府规定,把“门前三包”纳入村居干部的考核内容,切实做好“除四害”工作,加强教育散养畜禽的居民,不服从管理者要按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节  体育

 学校体育

(一)体育设施

学校一直比较重视体育工作,早年间,由于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方面一直是弱势;1992年,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硬件设施逐渐完善,有了专门的篮球场和田径场地,学校设了专职体育教师,加强了体育竟技训练。1997年由政府出资将中小学操场整平,形成较平整的泥土操场。2002年,由木耳镇居民石元捐资2000元,石鞋信用社捐资1000元,学校教师每人捐资50元,硬化了石鞋中学篮球场,这是石鞋中学第一块硬化地块。2003年在石鞋地区国防光缆施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炸危岩,扩操场,为石鞋中学操场舞台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体育课

学堂时期,无体育课之设。

民国22年(1933),国民政府规定改体操课为体育课。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都奉令开设童军课。课内进行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训练和童军知识学习。开展操练、站岗、露营、野训等。课外的体育活动,大点的学生打篮球,小学生玩皮球。一下课,操(球)场、空地、甚么地方,不拘形式都玩,甚至聚合在一起,在乒乓台上用小皮球代乒乓球,用手掌拍玩“招将”(胜者为王,为王者考核诸将,按胜负成绩为大将、中将、少将。获大将者就有资格与王者决胜负争王位)。此外,大点的学生“打白马”(两人相对互握4手作方架,架骑1人即为一匹白马。数百马分为两队比胜负。将骑者打下“马”去即为胜)、“斗半边猪”(1人单肩上骑1人,相互斗胜,被打下地为负)、跳拱(1人弯腰,两手撑膝,由低升高,依次为一拱、二拱、三拱、四拱、五拱、捆人,更高则只低头称硬人),更小的学生就滚铁环、斗陀螺(抽陀螺相撞,陀螺被撞歪倒在地上为输)、打珠子,女学生则踢毽、跳绳等等,花样百出,下课之后,热闹得很。

解放后,废除童子军,打白马、斗半边猪、跳拱之类渐被学校禁止,其他活动除球类、跳绳外,都渐冷落而至消失,陀螺、铁环渐次无人制作。学校体育课则得到重视和加强,教学内容也按不同时期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而不断改进和完善。1951年,上级印发苏联体育教学大纲,学校依此进行教学。1956年,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自六十年代起,校内早上长跑开始流行。1962年后,使用全国统编《小学体育教材》进行教学。1964年,中小学课间开展国家统一编制的眼保健操。1965年,学校依据县上关于加强体育教学的要求,开展了早操、课间操和小型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文化大革命”中,体育教学停顿。1978年后,体育教学恢复,日益加强。学校按照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十年制体育教学大纲》进行教学。此后,国家教育部又专门印发了《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即: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奠定基础。学校体育课的教学重点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配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些重点是通过课堂和课外活动来体现的。
    1980年石鞋小学有专职体育教师二人,木耳完小有专职体育教师2人,均受过体育专门训练和教育。各年级各班周课时均为2节。课堂为统一传授知识、标准示范,分组练习,教师矫正,开展活动,教师辅导。并注意培养文体干事,作教师的助手。因学校大,班级多,而场地有限,只有采取相互调节,合理使用的办法以弥补。各年级授课内容除体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步伐训练外,低年级侧重游戏,中高年级则侧重器械体操,田径、武术、球类、游泳等。

(三)体育活动与锻炼
    民国时期,学校体育活动以游戏为主。共和国建立初期,仍以游戏为主,多在下午进行。1958年9月,学校按照省体委、教育厅、团省委通知,在五、六年级13岁以上少年儿童中开展了少年级“劳卫制”锻练,符合条件的少年儿童全部参加锻炼,有60%少年达到锻炼标准。1961年困难时期,此项活动停止,学校开展了跳绳、踢毽子、体操等活动量较小的课外活动。1970年,课外体育活动恢复。1978年,学校根据国家体委《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开展了体育锻炼“达标”活动。1986年,学校少年体育锻炼“达标”合格率为80%以上。1980年以来,学校体育活动与锻炼的主要形式有:
    1、课间操。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全校在大操场集中配放录音,做少年广播体操,班主任、科任教师随班辅导。
    2、课外活动。下午第三节,除科技、文娱活动外,均为体育活动。由体育组统一安排活动内容,配发器材,班主任指导管理。
    3、比赛活动。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体育组具体安排,组织各年级、各班举行队列、体操、跳绳、武术、拔河等比赛。
    4、达标测验。根据小学生体育锻炼达标规定,经常分期训练,定期测验。三、四、五、六年级达标率历年均在80%以上。
    5、大型运动会,每学年一次,春季或冬季全校田径运动会,运动员历年均在200名以上。设置项目低年级为:垒球掷远、60米、100米、60米对面接力、跳绳、等游戏比赛。中高年级为:垒球掷远、铅球、跳高、跳远、跳绳、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4×50米接力等项目。优胜班级和个人均给予奖励。通过运动会,促进了学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
    6、传统项目训练。1990年后,在渝北区被定为武术之乡,木耳学校加强了武术训练,从此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

第六节  群众体育

解放前,由同业会、袍哥堂口组织一年一度的春节龙灯、端午龙舟竞赛活动。

解放后的50年代,木耳场上工业、商业、文教事业均发展迅速,职工多为青年,爱好运动,纷纷组织球队。每天傍晚,篮球场上均有比赛,且多观众,成为时尚。街头常出现球讯海报,每逢星期天常有邻近乡镇的球队来木耳赛球,联系友谊。农村有球场的地方,也常有学校师生和青年农民练球赛球。之后,学校组织师生坚持每天体育锻炼和劳卫制锻炼。

1959年后,连续三年灾荒,体育活动停止。1966年“文革”开始,体育活动又受到干扰。进入70年代,体育活动逐步恢复,各单位球队纷纷在本地和外出赛球。在六十、七十年代,木耳地区就组织了男女篮球队,经常组织到江北县以外的地方进行球赛,并多次获得名次。

90年代,木耳乡在农村开展一些散、小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踢毽、跳绳、乒乓球、拔河等。90年代末至2000年,农村体育活动全面开展,木耳镇经常组织群众开展长跑、工间操、课间操、乒乓球、接力、挑担子、背媳妇、棋类等各种群众活动,全镇群众参与率达到80%以上。同时,还组建篮球队、腰鼓队、乒乓球队,常年开展活动。

学生运动会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选拔体育尖子的一项有益活动。运动会每年春季举办一次,从90年代至2005年,此项工作从未间断。运动项目从90年代的篮球、跳绳、踢毽、跳高、跳远发展到2005年的迎面接力赛、乒乓球单打、女子1分钟单摇跳短绳、8人两分钟集体长绳等多项内容。为更好的开展学生体育活动,木耳镇完善了渝汉中学、木耳中心校、石鞋小学、石鞋中学、白云小学等学校的篮球场、乒乓球场,并正在修建3公里长的全民健身道,以促进群众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1999年8月,木耳镇举办第一届全民运动会以来,长期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规格高、规模大、全民参与的运动会。

2008年举办了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的第八届全民运动会,党政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参与群众达4000多人,观看群众上万人,形成了规模大、影响广、覆盖面宽、内容丰富的群众体育盛会,组织200多名群众参与重庆市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150多名群众参加渝北区万人长跑活动。在镇第八届全民运动会上,成立了以镇长邓贤伦为主任的筹备委员会和组委会,确保了运动会的成功举办。木耳镇还结合重大纪念日和节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如,每年“三八”妇女节开展“三八杯”体育比赛;“六一”儿童节组织学校、幼儿园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举办独生子女家庭运动会;“八一”建军节组织退伍军人参加体育比赛;“重阳节”组织老年运动会等。截止2007年,木耳镇已组建了8支篮球队、3支腰鼓队、20支乒乓球队,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群众体育骨干队伍。

木耳镇文化服务中心运动场基本情况统计表

起止时间

单位

篮球场

备  注

2004—2008

文化中心

1

1250㎡

2008—

新乡村

1

1000㎡

2008—

五通庙村

1

1200㎡

合计

3

3450㎡

木耳镇第八届全民运动会获奖名单

项目

奖次

单位(姓名)

拔河

三等奖

五通庙村

二等奖

新乡村

一等奖

学堂村

接力

三等奖

石鞋中学

二等奖

木耳中心校

一等奖

渝汉中学

篮球

三等奖

石鞋中学

二等奖

木耳社区

一等奖

渝汉中学

木耳镇第八届全民运动会获奖名单

项目

奖次

单位(姓名)

乒乓球

女子组

三等奖

董丽(金刚村)

二等奖

田兴会(木耳中心校)

一等奖

王付菊(渝汉中学)

男子组

三等奖

刘飞(渝汉中学)

二等奖

池军(举人坝村)

一等奖

彭中明(机关)

挑担子

女子组

三等奖

邓孝琴(垭口村)

二等奖

唐德芬(白云山村)

一等奖

黄玉琼(石鞋村)

男子组

三等奖

李世春(垭口村)

二等奖

徐祥龙(白房村)

一等奖

徐仁(渝汉中学)

抢凳子

女子组

三等奖

郑静(机关)

二等奖

李真真(木耳中心校)

一等奖

李红(垭口村)

男子组

三等奖

文洲奎(学堂村)

二等奖

徐仁(渝汉中学)

一等奖

邓忠顺(垭口村)

道德风尚奖

白云完小、新合村、良桥村、石坪村、石狮路社区

最佳裁判

徐仁(渝汉中学)

最佳运动员

王光荣(白房村)

木耳镇全民运动会基本情况统计表

名称

时间

地点

活动项目

举办单位

参加队伍(个)

人数(人)

开支经费(万)

木耳镇第一届全民运动会

1999-8

渝汉中学

男篮、拔河、跳高、跳远、象棋、乒乓球

镇文化站

15

810

0.8

木耳镇第二届全民运动会

2000-8

渝汉中学

男篮、拔河、接力赛、象棋、乒乓球、羽毛球

镇文化站

16

900

1.1

木耳镇第三届全民运动会

2001-9

渝汉中学

男篮、拔河、接力赛、象棋、乒乓球、跳远

镇文化站

16

850

1.2

木耳镇第四届全民运动会

2002-9

渝汉中学

男篮、拔河、接力赛、象棋、乒乓球、抢凳子

文化站、教办室

21

1200

2.5

木耳镇第五届全民运动会

2003-9

木耳镇体育场

男篮、拔河、接力赛、象棋、乒乓球、女篮

文化站、教办室

21

1180

2.8

木耳镇第六届全民运动会

2004-9

木耳镇体育场

男篮、拔河、接力赛、乒乓球、跳高、跳远

文化站、教办室

21

1500

3.5

木耳镇第七届全民运动会

2005-9

木耳镇体育场

男篮、拔河、接力赛、乒乓球、背媳妇

镇党委、政府

21

1200

2.5

木耳镇第八届全民运动会

2008-4

木耳镇体育场

男篮、拔河、接力赛、乒乓球、抢凳子、挑担子

镇党委、政府

20

160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