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馆藏

第三章 人口

 

 

 

 

第三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发展

 繁衍  

木耳境内居民,历为汉族,追溯来源,主要有三:一为新石器时期即已居于本境的氏族社会先民,他们在此长期繁衍;二为夏商时期的巴人溯江西上入境,与原住居民长期融合同化,共同繁衍构成以后的汉民族;第三是明末清初战乱后,湖广移民大量入境填补寥落的人烟。境内人口由少繁多的记录,自清代江北厅时期及民国早年至解放前,实无可确考。

解放以前,木耳镇人口自然变动一直是“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态势,解放以来,人口增长迅猛。总的说来是呈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生殖仍处于自由状态,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上升。1953年,木耳乡总人口16067人;1957年,木耳乡总户数3751户,17847人,其中男性9236人,女性8611人;1959—1961年,由于遭受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人口生育出现低出生、高死亡状况;1962年,木耳公社总户数3797户,虽然比1957年增加46户,但总人口14773人比1957年反而减少3074人;男性7399人,比1957年减少1837人;女性7374人,比1957年减少1237人。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又有改善,人口也逐年增加。1965年总户数2918户,总人口12347人,其中男性6227人,女性6120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木耳人口稳步增加,至1975年,木耳公社总户数3538户,总人口15951人,分别比1965年增加620户和3604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政府逐步采取计划生育措施,人口增长速度渐缓。1982年,全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木耳公社总人口计17418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5743人,增长49.19%,平均每年增长2.25%;总户数4180户。1990年全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为:总户数5025户,总人口为17441人,分别比1982年增加845户和23人。1994年3月,根据江北县人民政府撤区并乡、建镇的决定,撤木耳区,新建木耳镇,辖原木耳乡和白云乡所属行政区域,驻地木耳场(原区公所驻地),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20个村委员会,202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总户数8255户,其中农业户数7396户,非农业户数859户,农业人口23543人,非农业人口1263人,总人口24806人。2000年全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为:总户数6865户,总人口19546人。2001—2006年,木耳镇总人口从21847增至37365人,增加15518人。2003年6月,根据渝北委发【2003】10号文件精神,原石鞋镇与木耳镇合并为新的木耳镇,建制原石鞋镇总人口15025人,总户数5318户,14个村,1个居委会;建制前原木耳镇总人口21785人,总户数7665户,20个村,1个居委会。建制调整后,新的木耳镇总面积83.5平方公里,由合并时34个行政村调整为12个行政村,由310个行政社调整为21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2983户,总人口36810人。1953年—2006年木耳镇部分年度人口总量统计表如下表:

木耳镇部分年度人口总量统计表

                                               单位:人

年度

总户数

总人口

备注

合计

1949

2910

14341

7134

7207

1950

3205

15082

7289

7793

1951

3371

15091

7342

7749

1952

3480

15846

8133

7713

1953

3592

16067

8904

7163

1957

3751

17847

9236

8611

1958

3791

17664

9060

8604

1959

3766

16879

8597

8282

1960

3765

16339

8240

8099

1961

3923

15002

7486

7516

1962

3797

14773

7399

7374

1964

3693

11675

6194

5481

1965

2918

12347

6227

6120

1966

2864

13253

7398

5855

1967

3139

15001

8140

6861

1968

3048

15097

8239

6858

1969

3124

15138

8353

6785

1970

3324

15789

8521

7268

1971

3314

15943

8694

7249

1972

3475

16695

8590

8109

1973

3426

16327

8473

8254

1975

3538

15951

8501

7450

1977

3864

17131

8604

8527

1978

3878

16620

7775

7881

1979

3956

17221

8693

8528

1981

4123

17413

8849

8564

1982

4180

17418

8905

8513

1984

4196

16704

8793

7911

1985

4459

17417

8714

8703

1986

4625

17638

8909

8729

1988

5403

17980

9230

8750

1989

5594

18069

9463

8606

1990

5025

17441

8904

8537

1991

4945

18179

9807

8327

1992

5701

18210

9889

8321

1993

5734

18288

9801

8487

1994

7396

24806

12130

12676

木耳乡与白云乡合并为木耳乡

1995

7423

23480

12060

11420

1996

7505

23370

12003

11367

1997

7536

22882

11710

11172

1998

7578

22817

11784

11033

1999

7523

22501

11629

10872

2000

7569

22678

11697

10981

2001

7419

21847

11307

10540

2002

7449

21784

11286

10498

2003

12791

36789

19187

17602

木耳镇与石鞋镇合并为木耳镇

2004

13125

37143

17813

19330

2005

13367

37255

19382

17873

2006

13545

37365

19407

17958

 分布    

人口的分布,历来以从(职)业和地域(村落)的分布较为明显。清代及以前,木耳的人口分布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考。追溯民国年间从业的分布,还不存在农业和非农业的划分,只有从事职业的区别。从事各种职业者,又多是成年人,家中老年人及未成年儿女都不入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划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主要分布(居住)在农村。非农业人口主要分布在机关单位、城镇、工厂、企业,也有小部分分布(居住)于街道及农村各村。1982年木耳非农业人口共164户,707人,其中男性434人,占非农业总人口的61.4%;女性273人,占非农业总人口的38.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多,1985年达到千人以上。此几十年中,部分年份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分布概略如下表。

人口按地域(村落)分布,清代及民国早年闾里时期,已无可考查。民国18年(1929年)木耳镇隶属江北县第六区辖15个保;民国30年(1941),由于行政区划调整,木耳镇改为木耳乡,仍辖15保。民国38年(1949年)把15个保改为10个保。1949年11月底,木耳乡解放,仍辖10个保。1952年改10个保为12个村,有新合,黄角,新庙,四花,复坪,大保,新乡,新福,复兴,庙坝,学堂,白云。其管辖范围与保基本相同。

木耳镇部分年度农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分布表

                                               单位:人

年  度

总户数

总人口

农业人口人数

非农业人口人数

1972

3475

16695

16072

623

1973

3426

16327

15631

696

1975

3538

15951

15361

590

1979

3956

17221

16555

666

1981

4123

17413

16711

702

1982

4180

17418

16711

707

1984

4196

16704

16582

122

1985

4459

17417

16266

1151

1988

5403

17980

16800

1180

1990

5025

17441

16331

1110

1991

4945

18179

17150

1029

1992

5701

18210

17090

1120

1994

7396

24806

23543

1263

1995

7423

23480

22169

1311

1996

7505

23370

21964

1406

1997

7536

22882

21660

1222

1998

7578

22817

21615

1202

1999

7523

22501

21373

1128

2000

6865

19546

18363

1183

2001

7419

21847

20600

1247

2002

7449

21784

20566

1218

2003

12791

36789

34920

1869

2004

13125

37143

35252

1891

2005

13367

37255

35381

1874

2006

13545

37365

35513

1852

 水库移民   

根据渝北水后扶办【2006】9号文件要求,木耳镇加大了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力度,对照水库移民扶持范围进行了全面摸底登记。木耳镇2006年有大中型水库移民299户,592人,其中:狮子滩水库移民181户,431人;新桥水库移民102户,143人;两岔湖水库移民12户,14人;大洪湖水库移民3户,3人;胜天水库移民1户,1人。

第二节    人口构成

 性别构成   

清代江北厅及民国时期,木耳乡均无文字记载。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木耳乡总人口16067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木耳乡总人口为11675人; 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木耳乡总人口为17418人,男性8905人,女性8513人,性别比(女性为100的男性比例,下同)104.60;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木耳乡总人口为17441人,男性8904人,女性8537人,性别比104.30;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木耳乡总人口为19546人,男性10092人,女性9454人,性别比106.75。

 年龄结构   

清代江北厅时期和民国时期,木耳乡均无人口年龄结构文字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两次生育高峰,将人口年龄结构推入“年轻型”。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统计不详;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木耳乡17441人中,0-9岁2279人占13.07%,10-19岁3489人占20.00%,20-29岁3859人占22.13%,30-39岁2670人占15.31%,40-49岁2119人占12.15%,50-59岁1460人占8.37%,60-69岁977人占5.60%,70-79岁480人占2.75%,80-89岁102人占0.58%,90-99岁6人占0.04%;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木耳乡总人口19546人中0-14岁3703人占18.95%,15-64岁14038人占71.82%,65岁以上1805人占9.23%。木耳镇2006年度九十岁以上老人情况如下表:

木耳镇2006年度九十岁以上老人名录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家庭住址或单位

杨纪文

1915.12.2

新乡村5社

周华林

1916.12.4

新乡村6社

陶树清

1913.1.8

新乡村2社

段淑英

1916.12.4

新乡村6社

田应华

1907.12.11

新乡村11社

杨泽山

1913.8

举人坝村17社

陈开素

1913.9

举人坝村12社

李顺美

1914.8

举人坝村25社

官志帝

1915.8

举人坝村4社

李中英

1914.5

举人坝村1社

李时方

1915.6.11

白房村1社

吴海云

1915.10.1

白房村2社

陈俊芳

1914.4.21

白房村4社

石云清

1915.11.8

白房村8社

吴银清

1915.4.14

石鞋村2社

马俊芳

1915.10.17

石鞋村3社

王淑云

1915.9.21

石鞋村7社

胡文学

1913.2.14

金刚村11社

徐祖杰

1912.6.19

木耳社区

董学优

1914.10.16

木耳社区

胡章碧

1915.7.15

石坪村8社

 民族及文化程度构成   

清代江北厅时期和民国时期,木耳乡均无民族及文化程度构成文字记载,继前三次人口普查后,1990年开展第四次人口普查,木耳境内查得少数民族有10人,分别是回族1人、藏族1人、彝族1人、布依族1人、侗族1人、土家族4人、傣族1人。有大学本科生18人,大学专科45人,中专99人,高中638人,初中5235人,小学8133人,不识字或识字很少1738人,文盲、半文盲人口1655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11.7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木耳境内查得少数民族有7人,分别是蒙古族2人、维吾尔族1人、苗族3人、布依族1人。有研究生1人,大学本科生24人,大学专科107人,中专179人,高中676人,初中6688人,小学8993人,扫盲班331人,未上过学1481人,占6岁以上人口的8.01%。

第三节  计划生育

 政策与措施

境内人口,历来没有控制,在“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以儿孙满堂为荣,一般家庭都有子女3-6人,有的多达10人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木耳乡人口快速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已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六十年代,根据中央精神,人口生育要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轨道,城镇、农村普遍开展计划生育。1963年底,在江北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下,木耳公社成立了计划生育指导小组。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木耳公社计划生育机构瘫痪。

1971年,国家正式将人口增长规划纳入国民经济计划指标后,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要求。1972-1978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推行阶段。在这阶段,着重控制多胎生育,实行“晚、稀、少”的政策。“晚”即晚育,提倡男满25岁,女满23岁结婚;“稀”即第一孩年满4岁才能怀第二个;“少”即提倡生两胎少生三胎。为了保证“晚、稀、少”政策的实施,木耳公社革命委员会要求社、队干部做到“五定”,即思想上定根、议程上定位、组织上定人、工作上定措施、时间上定任务。要求干部和党团员带头学习毛主席关于计划生育的指示,带头宣传计划生育的意义和方针政策,带头采取节育措施和实行晚婚。

1979-1985年,计划生育工作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这阶段,不断强化完善和鼓励晚婚晚育和推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每年把人口生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生育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头。坚持做好“堵大口子”刹住“歪口子”的工作:(1)1979年1月1日至1980年9月1日,执行川革发[1979]14号文件,生的子女数不超过两个。1979年1月1日以前的生育行为,以此文件的规定界定。(2)1980年9月1日至1985年9月5日,执行川府发[1980]177号文件,一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符合特殊情况规定,经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三)遵照中央[1984]7号文件和江北县委[1985]17号文件“坚持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二台和多胎的指示,从1985年起,对经教育仍坚持超计划生育和符合照顾生育二孩者未经批准提前生育仍按江北县委有关文件规定罚款1500-2000元,党纪政纪处理同时执行。1981年,陈南辉、陈兴才等24人被江北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共得到计划生育奖励1600元。

1987-1995年,木耳乡(镇)严格执行《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重庆市实施〈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和江北县《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并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木耳镇的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执行省《条例》和市《办法》,并把《条例》和《办法》作为计划生育的地方性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从严从紧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使计划生育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还加强了对计划生育的督促、管理与指导,村村都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干,乡村都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坚持“以避孕为主,奖惩结合”,全面推行“一安二扎”的有效措施,把计划生育工作真正作为一项国策来抓。坚持服务一条龙,宣传政策经常化、制度化,实行定期妇检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严禁乱开口子,乱批生育指标。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本着谁用人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执行《条例》和《办法》规定的标准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和其他规定费用,任何人不得随意增减。严禁非法同居、非婚外孕、非婚生育和早婚早育。

1995年至1998年,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了“从严从紧控制人口增长”的方针,牢固树立计划生育使党的基本国策的指导思想,狠抓人口基础知识教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从生育观念上下功夫,坚持“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三个转变”,全面开展计划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努力开创计划生育新局面,并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对机关工作人员制定了考核制度,与各村签订了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严格执行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强化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落实了计生专干的报酬,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计划生育出现了“三升三降”的良好形势,计划生育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服务型管理。在措施上健全“五个责任制”:一是乡对村落实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二是实行乡、村干部划片包村的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三是实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部门职责换分的分工责任制,四是各单位、各部门的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五是驻乡的省、市属企事业单位也要落实计划生育责任制。严格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权”,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奖惩制度。凡计划生育工作没有搞好的,不能提拔任用,对造成人口失控的要追究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在实施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即: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检查为主)的措施下,开展关爱女孩、育龄群众服务月和妇检回访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计划生育活动。2000-2006年,大力宣传《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和宣传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

 计划生育机构与工作

1980年成立了木耳乡计划生育办公室,全面管理计生工作,专职干部李玉芬、万波等人。1986年6月,全乡各村选配了村级计生专干,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负责本村的计生工作。1994撤区并乡建镇后,成立了木耳镇计划生育办公室,并扩大了人力、办公器材的配备,至1997年,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有黄春燕、刘祥华。1998-2002年10月,主任为杨必武,人员有刘祥华、文晓君。2002年11月成立了木耳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至2005年4月,主任是杨必武,工作人员有刘祥华、曾长玉、廖占友。2005年5月成立了木耳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是杨必武,工作人员有刘祥华。

1983年5月,木耳镇组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办公地点在原木耳街道老幼儿园下面老油房内,先后由谢仁怀、黄春燕、陈远兰、王静、敖红英任站长,主要负责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避孕和节育的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诊治,避孕节育手术,其他生殖健康服务。1988年10月16日,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彭佩云、副主任吴景春及各省、市、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人来县参观县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和木耳等乡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服务站工作。

木耳镇计生机构建立健全后,建立了计生队伍,采取了多种措施,使计生工作纳入了法制化、正规化的轨道。人们的生育观念逐步由“多子多福”转变为“少生快富奔小康”。主要作法:

(一)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镇政府与各村、各单位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干部包片、包村、包社责任制度,实行计划生育与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奖金挂钩的办法。

(二)坚持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即:宣传教育为主、避孕为主、经常性检查为主),“三结合”(计生工作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与帮助计生户勤劳致富奔小康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家庭相结合,即生产、生育、生活三结合)。

(三)建立奖惩制度,为鼓励计划生育,从1979年起,对只生一个子女的职工,每月由单位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5元,一直到满14周岁为止;对农村社员,也实行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对超生的夫妇,给予经济惩罚或撤销职务的处理。奖惩逗硬,不徇私情。

(四)建立孕前管理制度,对育龄妇女,每季度进行一次孕情、环(节育环)情普查,妇检时坚持三到堂(镇、村专干、妇检对象)、三对号(妇检花名册、身份证、妇检对象)。抓好流动人口管理,育龄妇女外出和流入,三个月以上与镇计生办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并缴纳保证金,落实担保人。

(五)举办人口理论学校,自1986年起,结婚的男女,必须到人口理论学校接受婚前教育,学习内容为:优生优育知识及《重庆市计划生育条例》(《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新婚期卫生指南、避孕节育指导、怀孕及生育最佳期的指导,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和儿童健康等。每月培训一次,参学率100%。

1980年以前,木耳乡计划生育工作各项数据无准确记载;1980年后,木耳乡(镇)每年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减率都达到控制的指标,计划生育基本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表。

木耳镇从1981年开始征收社会抚养费, 2006年全年共征收12万元,用于该镇的计划生育工作。

木耳镇组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站后,主要做了计划生育技术指导、避孕和节育的医学检查、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和药具不良反应诊治、避孕节育手术以及其他生殖健康服务工作。

2006年,木耳镇认真落实了奖励扶助政策,对63户计划生育户进行了年审,对新增的59户进行了确认,奖扶奖金按时发放,对229名独生子女父母兑现了一次性奖励,为402名农村女孩办理了平安两全保险;对农村怀孕妇女130人免费进行了优生监测,为6180多人进行了免费健康检查,发放计生宣传资料6000多份,避孕药共5000多人次;实现了计生网络,录入总人口37000多人,育龄妇女10000多人;全年出生人口178人,符合政策生育172人,占96.6%,人口出生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0.2‰。




木耳镇部分年度计划生育统计表

年份

总人口

总户数

出生

死亡

迁入

迁出

育龄夫妇

落实措施情况

结婚总对数

净增率

死亡率

出生率

自然增长人数

男女性别比例

节育率

计划生育人数

非计划生育率人数

落实补救措施(例)

综合节育措施(例)

处理违法生育案件数

有生育能力夫妇

未婚青年数

2006

37365

13545

19407

17958

179

249

280

162

7848

7499

58

-1.8‰

6.6‰

4.7‰

-70

108

100%

171

8

83

7499

82

7230

2349

2005

37255

13367

19382

17873

174

262

261

146

7838

7405

75

-2.3‰

7.0‰

4.6‰

-86

112

100%

168

6

85

7405

67

7312

1784

2004

37143

13125

17813

19330

175

240

287

158

8358

7762

61

-1.8‰

6.4‰

4.7‰

-65

110

100%

170

5

76

7762

73

8010

1653

2003

36789

12791

19187

17602

180

251

276

164

8488

7876

155

-7.8‰

8.5‰

6.1‰

-71

107

100%

174

6

114

7876

91

8015

1463

2002

21784

7449

11286

10498

121

140

126

143

5201

4861

96

-8.5‰

6.4‰

5.5‰

-19

111

95%

108

13

105

4861

102

4860

1023

2001

21847

7419

11307

10540

102

156

114

124

5109

4762

89

2.3‰

7.0‰

4.6‰

-54

115

96%

101

21

41

4762

111

4851

1034

2000

22678

7569

11697

10981

116

138

123

105

5201

4821

102

-9.1‰

6.1‰

5.1‰

-22

109

94%

85

15

58

4821

94

4792

1052

1999

22501

7523

11629

10872

109

162

109

134

5120

4755

120

-2.2‰

7.1‰

4.8‰

-53

106

93%

96

24

72

4755

85

4699

1023

1998

22817

7578

11784

11033

112

133

121

124

5217

4823

113

-8.9‰

5.8‰

4.9‰

-21

110

95%

126

16

60

4823

67

4835

1046

1997

22882

7536

11710

11172

143

159

119

121

5220

4870

108

-6.1‰

6.8‰

6.1‰

-16

114

93%

125

17

73

4870

77

4925

1025

1996

23370

7505

12003

11367

124

135

124

136

5213

4833

123

-3.9‰

5.7‰

5.3‰

-11

112

96%

101

23

51

4833

67

4894

1034

1995

23480

7423

12060

11420

109

127

108

127

5021

4750

116

-7.2‰

5.3‰

4.5‰

-18

108

94%

84

25

43

4750

85

4765

1056

1994

24806

7396

12130

12676

115

134

113

134

5124

4632

121

6.9‰

6.0‰

5.1‰

-19

106

95%

99

16

57

4632

76

4826

1011

1993

18288

5734

9801

8487

108

113

128

101

4032

3791

204

-1.6‰

5.5‰

5.3‰

-5

113

92%

84

24

50

3791

93

3720

861

1992

18210

5701

9889

8321

102

131

92

88

4102

3786

189

-1.3‰

6.4‰

4.8‰

-29

115

96%

84

18

43

3786

69

3802

872

1991

18179

4945

9807

8327

112

102

86

102

4098

3735

164

5.4‰

5.0‰

5.5‰

10

110

93%

93

19

51

3735

70

3760

821

1990

17441

5025

8904

8537

104

108

97

113

4062

3721

197

-1.5‰

5.3‰

5.1‰

-4

107

95%

84

20

39

3721

53

3785

876

1989

18069

5594

9463

8606

119

98

102

94

4035

3742

115

1.0‰

4.8‰

5.8‰

21

109

80%

92

27

47

3742

45

3722

856

1988

17980

5403

9230

8750

106

104

95

92

4067

3790

127

0.1‰

5.1‰

5.2‰

2

111

82%

91

15

58

3790

60

3742

834

1987

17850

4699

8982

8868

114

97

98

87

4066

3687

162

1.0‰

4.6‰

5.6‰

17

115

84%

101

13

44

3687

58

3756

862

1986

17638

4625

8909

8729

101

103

96

106

4075

3697

172

-9.1‰

5.1‰

5.0‰

-2

110

80%

84

27

36

3697

62

3704

855

1985

17417

4459

8714

8703

116

112

103

114

4086

3784

156

2.3‰

5.5‰

5.7‰

4

107

85%

90

26

49

3784

55

3763

878

1984

16704

4196

8793

7911

120

109

85

98

4073

3762

170

6.4‰

5.3‰

5.9‰

11

109

87%

104

16

33

3762

43

3758

836

1983

17901

4315

9121

8780

104

121

87

101

4067

3698

143

-8.3‰

6.0‰

5.1‰

-17

105

83%

83

21

40

3698

36

3752

861

1982

17418

4180

8905

8513

107

104

97

86

4077

3741

167

8.1‰

5.2‰

5.2‰

3

112

81%

81

26

32

3741

60

3763

849

1981

17413

4123

8849

8564

111

106

106

92

4069

3721

147

2.8‰

5.2‰

5.4‰

5

118

82%

84

27

36

3721

55

3741

835

1980

17252

3982

8722

8530

106

102

92

103

4072

3756

182

2.5‰

5.0‰

5.2‰

4

110

80%

89

17

33

3756

42

3755

864




木耳镇1983-2006年部分年度各项生殖健康服务情况统计表

年度

手 术 名 称

安环

取环

人流

引产

生殖健康检查

男扎

女扎

皮埋

药流

优生检查

药具发放

1983-1984

376

416

296

408

3033

4804

1132

660

2560

1985

331

506

275

282

3033

302

920

814

1986

509

77

112

367

1238

865

328

430

1954

1987

203

34

248

587

3500

419

867

1296

1988

256

43

38

458

3210

134

756

1378

1990

654

210

663

11362

3

2

192

117

1991

524

53

351

710

26119

677

123

1992

1156

133

181

13997

109

1994

268

40

151

208

17837

108

1995

397

77

170

236

8510

159

1996

327

185

198

9430

187

1997

255

57

80

139

8600

28

85

163

1998

208

65

68

114

6600

18

87

142

1999

188

41

74

83

524

10

103

157

2003

13

2

32

39

6000

1

24

30

2004

28

8

47

22

40

50

2005

20

5

56

7258

2

28

58

46

2006

32

18

5200

83

82

56

 荣誉

1998年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计生目标特等奖;

1999年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计生目标特等奖;

2000年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计生目标特等奖;

2001年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计生目标特等奖;

2002年获得渝北区全面完成责任目标特等奖;获得渝北区迎接国家(市)级检查组织奖;

2003年获得渝北区全面完成责任目标特等奖;

2004年获得渝北区全面完成责任目标特等奖;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帮扶工作特色奖;

2005年获得渝北区全面完成责任目标特等奖;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特色奖;

2006年获得渝北区全面完成责任目标特等奖;获得渝北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村级规范化建设工作特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