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馆藏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二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质 地貌

 地理位置

木耳镇位于渝北区政府驻地双凤桥街道以东14公里处,其地理坐标是:东经10634′33—10642′29,北纬2946′41—2951′33范围内,辖区东靠王家镇,南邻双风桥街道,西接北碚区复兴镇,北与兴隆镇相连。210国道纵贯全境,交通发达,镇政府驻地木耳场。

 地形及土壤

木耳镇辖区因处于龙王洞背斜和两路向斜之间,地形地貌因地区不同而异。原木耳镇所辖地域位于两路向斜内,因区域内是单面山发育,具有单斜丘陵的地貌特征,逆侧倾坡的坡面短而陡斜,沟状侵蚀严重,顺倾坡坡面长而缓,砂岩裸露。岩层由沙溪庙组组成,土壤以灰棕紫泥为主。垭口、方山、白云山村具有一山一岭的地貌特征,山脊开阔而平缓,而后河两翼陡险,岩层主要为须家河组组成,土壤以冷沙、黄泥为主。

耕地土质较好,但侵蚀较严重,土壤属灰棕紫泥和冷沙黄泥,略偏酸性,质地较好,比较肥沃,适宜多种粮食作物的生长,由于单面山坡长而陡,有相当部分分布在坡度在25以上。因植被覆盖率低,侵蚀比较严重,使土层变薄,中低产田土较多,自然条件优越,宜种性广。因木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具有热量丰富、土质较好、宜多种作物生长,种植的作物范围较广。

第二节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过境河后河纵贯镇域,后河水资源较丰富,最大流量248立方米/秒,可为下游小水电站梯级站提供丰富、均匀的水量,但因河谷呈“V”型谷,河岸坡谷为陡峻,仅灌溉两侧谷地,坡地难以灌溉。境内灌溉主要利用新桥水库、贺家祠水库、牛头岩水库,这些年来,政府每年投资上万元整治水资源,2006年时有电灌站23处,山坪塘346口(包括水库在内)。

后河   旧名后河溪,演变为后河。源出华蓥山东南麓中河乡自力村内火焰山西北侧。源头海拔511米,在东山与中山梁子间,沿谷地经中河、同仁、寨坪、永庆、杜家、石鞋、木耳、白云各乡,于仁睦乡三江口向西横切龙王洞背斜倾末端,复经两路镇及两口、仙桃、悦来3乡,在水土镇东南角清溪口入嘉陵江。河流全长55公里,河口海拔175米,流域面积344.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5平方公里(7500亩)。多年平均流量为5.46立方米/秒,年最大径流量0.4567亿立方米(1965年),最小0.125亿立方米(1961年),汛期(6-10月)平均径流量0.1877亿立方米。常年,中游河宽15-25米,水深0.5-0.9米,流速0.3-0.4米/秒。后河上、中游两岸切割很深,流经地域多属深丘,农田距河床相对高差100-200米;上游同仁场西侧截留建有卫星水库;永庆乡中洞村建有中洞水文站;下游仁睦场西侧建有东方红水库。上游,有东山东麓6条山溪流入,长0.6-2公里。中游,注入溪流2条,一出东山东麓白云乡桥头村,南流,在仁睦乡响滩村注入,长8.5公里;一名多宝河,源出江北向斜广佛乡松柏村,经石鞋、多宝、王家,在仁睦乡响滩村汇入,长22.3公里。多宝河亦接有自两路镇犀牛村北流10公里汇入的小溪。下游,注入小溪2条,一出东山西麓复兴乡民安村,于两口乡跳石村汇流,长6.2公里;一出两路镇中院村,于仙桃乡进步村注入,长13公里。

 土地

(一)农耕地资源现状

2006年,全镇有耕地31372亩,其中田18925亩,土12447亩,临时性地13175亩,其中在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9296亩。灌溉冬水田4900亩,灌溉两季田650亩,望天田13375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2.6%。

(二)农耕地坡度分级情况

全镇土地坡度小于15的耕地面积910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2%;坡度在15—25之间的耕地面积12552.7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7.5%;坡度在25—35之间的耕地面积3351.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5%;坡度大于35的耕地面积3431.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0.2%。具体分布如下:

1、 

田分布于沟谷,及丘陵两旁的低洼带,占耕地总面积的52.7%,其中坡度小于

2的田10.3亩,占耕地总面积的0.03%;坡度在2—6之间的田2476.6亩,占耕地总面积7.4%;坡度在6—15之间的田4809.1亩,占耕地面积的14.3%;坡度在25—35之间的田4335.9亩,占耕地面积的12.9%;坡度大于35的田1592.4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

2、 

土多分布于丘陵和丘陵中上部及低山中上部,占耕地总面积的47.3%,其中坡度在2—6之间的土707.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5%;坡度在15—25之间的土7743.6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3.1%;坡度在25—35之间的土4015.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坡度大于35的土183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

(三)农耕地种植及产量情况

全镇农作物复种指数为213%,粮食作物复种指数为200%。稻田主要以种一季杂交中稻和再生稻为主,辅种小麦、油菜和蔬菜,旱地以麦/玉/苕为主同作,辅种豆类作物。2006年,水稻播种面积12516亩,水稻总产量为5841亩吨,玉米播种面积10375亩,玉米产量3271吨,小麦播种面积9024亩,小麦产量1788吨,其他作物,油菜年产110000公斤,红苕年产1565吨。

(四)农耕地资源综合评价

1、垦植指数高,后备耕地资源贫乏。2006年,全镇耕地面积31372亩,产值指数44%;加上田坎,土地利用年达65.9%。但可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较少。

2、耕地土质较好,但侵蚀较严重,土壤属灰棕紫泥和冷沙黄泥,略偏酸性,质地较好,比较肥沃,适宜多种粮经作物生长,由于单面山坡长而陡,有相当部分分布在坡度25以上的耕地,因植被覆盖率低,侵蚀比较严重,使土层变薄,中低产田土较多。

3、自然条件优越,宜种性广。

木耳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季,具有热量丰富,冬暖春旱,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特点。加之土质好,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种植的作物范围较广。

4、水利设施较差,有效灌溉面积较少,过境河后河虽流经镇域,但河水谷呈“V”型,灌溉难度大,主要利用域外新桥水库的资源,境内库容量不大,有效灌溉面积较少。

 矿产

木耳镇境内矿藏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砂石、石灰石、页岩和煤炭等矿产资源。

第三节 气候

木耳镇气候属于四川盆地东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常年具有冬暖、春早、秋短、夏长的特点。初夏多雨,盛夏炎热多伏旱,秋多阴雨,雨热同季,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小,云雾多,日照少等诸多特点。热量丰富,无冬严寒,常年平均气温17.1C,总积温6264C,年降水量1187.5mm。八月最热,月平均气温逾26.1C。一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5.3C。无霜期长至312—326天,基本无霜冻危害,有霜日在一月份,一般仅2—10日轻霜。

全年四季分明,冬季(平均气温9C)从12月初至次年3月上旬,日均温逾7C,极少霜雪。春季(平均气温9C—20C)始于三月上旬至6月上旬,日均温17C,气温回升快,但不稳定,还时有寒潮发生。夏季(平均气温21C)始于6月中旬,终止于9月下旬初,日均温24C。秋季(平均气温8C—19C)始于9月下旬,止于12月上旬,日均温13.5C,与夏季相比,气温下降快。

雨水  雨量充沛,年际变化不大,降雨量1189mm,但各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雨多,冬季少,春秋居中。春季(3—5月)占全年雨量29%;夏季(6—8月)占39%;秋季(9—11月)占26%;冬季(12—2月)占6%。因地处四川盆地,水汽不易散失,致使全年相对湿度较大,累年平均为81%,最大值可达84%,最小值也有78%。

日照  属全国日照时数低值区,历年平均日照约1340余小时,最多年1655小时,最少年997小时。年际变化较大,日照时数的周年变化由一月的46.7小时,逐月上升到8月的233小时(全年日照最长月),从9月份起,日照时数骤减到124.3小时,直到12月份42小时(全年日照最短月),日照时数的季节分配约为春季占28%,夏季占47%,秋季占13%,冬季占12%。

  域内风速常年平均约1.7米/秒,全年多东北风,风速变化不太大,各月平均风速均在2米/秒一下。春季3、4月和秋季9月风速略大,接近2米/秒。此期间,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较剧烈。冬季12月风速最小为1.4米/秒。在单一的西伯利亚冷空气控制下,天气稳定少变,域内出现静风的机会最多,频率为58%,年次也多。

除常年正常的气候运转外,短时期的气候变化常酿成灾害性天气;秋冬春三季都有寒潮;春夏秋三季可能出现的低温连带阴雨,夏秋雨季的干旱(伏旱),夏秋两季的绵雨,干旱还有暴雨、冰雹、大风、雷电之类,几乎无年不有2—3种或4—5种,都带来或轻或重的灾害。

第四节 植被

境内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所形成的原生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林破坏甚早,而今多数森林茂密成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占80%左右,青桐树、杉树、柏树等等。是时,原生林木虽以破坏、减少的趋势为主,而民间的栽植也渐成习惯,流为传统。原生林木植被被破坏后,次生林木与栽植的树木形成的次生林被,远不及早年的原生植被繁茂与宽广。栽植的树种除原生种类外,引进的主要为桉树、千丈、泡桐,竹类始为野生,渐行栽种引进,大竹类有慈竹、楠竹、班平竹;小竹类有白夹竹、水竹、黑竹、棕竹等。

花木、花草栽植起源甚早,始为庭院,园圃、陵地、坟山,后侧遍及田间旷野。境内庭院圃中既多原有木本花卉,更不乏引进品类,各种瓣桃花,各色山茶、樱花、海棠、杜鹃等。木耳镇现有森林资源58480亩,其中成林面积30962亩,国有林3518亩,退耕还林1400亩,农村四旁(宅旁、道旁、溪河旁、耕地旁)植树面积1000亩。保中成片森林面积主要分布于白云山村、垭口村、白房村、学堂村、良桥村;零星林地主要分布在石鞋村、金刚村;成片森林按育林龄分:幼龄林19000亩,中龄林39480亩,种植的植被主要以松树、杉树、柏树为主,其他以杂灌木为辅,森林覆盖率27%。

2006年全面落实了林权制度,对全镇凡有林地、林木的农户落实自留山、林权地,做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解除了林农的后顾之忧。

第五节   自然灾害

 干旱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均出现夏旱接伏旱,造成木耳粮食大面积减产。

民国三年(1914年)7月开始伏旱,直至民国4年(1915年)5月初二才下雨,累计干旱10个月之久,禾苗枯死,粮食无收,“千担打窝点旱秧,高坡旱地一片荒”,据查,木耳受灾后,饿死30多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整个川东旱灾奇重,五谷不登,群众逃荒,饿毙在途,移粟未能,散财补救。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均受不同程度夏旱和伏旱。民国24年(1935年)农田收成不及一半。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岁大旱,头一年秋收后至当年春播还无雨,木耳灾民四处讨饭,掘食草根树皮,更复食(白)泥充饥,饿殍载道”。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旱灾十分严重,从上年秋至当年5月才下透雨,无水栽秧粮食减产。

    干旱是镇境内影响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按发生时段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干。春旱发生在每年2月下旬至4月底,夏旱发生在4月下旬至6月底,伏旱发生在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上旬,秋干发生在9月至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伏旱时间持续最长的是1961年,从当年6月12日至7月5日旱24天,又从7月10日至9月13日伏旱61天,前后共计时间为85天之多。当年特重伏旱,粮食产量只有应收总产量八分之一。1975年境内伏旱加秋干,伏旱从7月14日至8月26日共43天,秋干从8月29日至9月16日19天,伏旱加秋旱共62天。造成粮食减产,经济作物减产,树、竹枯死,人畜饮水困难。1985年7月18日至8月29日,伏旱达43天,干旱危害水稻抽穗扬花,同时危害其他农作物。1985年7月,木耳乡遭受旱灾,30多天未下雨,有6个村、52组、1250户、3900人遭受重灾,13个村、74组、943户、4580人遭受特大重灾。受灾面积210公顷,其中粮食作物205公顷,经济作物15公顷,损失金额达到375万元。灾后木耳乡干部群众采取抗旱保苗工作,堰塘、水库基本蓄满了水,提灌设备都可以使用,乡领导过问和督查重点水利设备。人员安排做到村有脱产干部,乡干部到村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减少伏旱损失。8月18日下小雨,木耳乡召开紧急会议,动员群众做好秋种,要求人平种秋菜一分地,狠抓现有作物管理,大春损失小春补,农业损失副业补,全乡抗旱种秋菜的群众运动迅速高涨。

1987年境内遭受春旱、夏旱,干旱时间从1986年12月至1987年6月上旬。干旱期间总降雨量168.8毫米,比正常年同比少209.3毫米,大小春农作物受损,尤其是5月份水稻插秧时节,降雨量为53.9毫米,大部分田无水栽秧,人畜饮水困难。1992年,1996年均发生伏旱,时间分别为43天(7月7日至8月19日)、53天,水稻、红苕等粮食作物受旱减产。

 暴雨

多发生在5、6、7、8、9月,日雨量降至100毫米以上。1962年7月4日暴降雨量230毫米;1972年6月25~27日,日降150~200毫米;1978年5月29~30日,日暴降雨量200~300毫米;1986年5月30日、1987年7月都降特大暴雨;1989年6月6日、7月10日特大暴雨皆达300毫米;1991年6月29日、7月4日两次暴雨皆逾100毫米;1996年7月21日亦降暴雨。暴雨毁房屋、农地、塘堰、庄稼,甚至伤害人畜。1986年5月30日,一场暴雨伴6级大风袭击木耳乡,山水猛涨,塘堰崩决,田土冲毁。灾情发生后,木耳乡迅速组织干部、党团员级群众赶赴受灾现场,经过抢险,使受灾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

1990年3月,风雹灾害袭击木耳乡,降雹伴8级大风,60公顷小麦、胡豆、蔬菜遭到毁灭,群众住房也受到不同程度毁坏。木耳乡迅速组织民兵、干部奔赴受灾区,采取各种措施,排除灾情,并组织力量为受灾群众盖房、修房。3月25、26日两天,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将所需玉米、水稻种及化肥、农用地膜运往灾区,。江北县及木耳区有关部门也前往灾区并与区、乡领导一起现场指挥救灾,及时分发救灾物资,安排恢复生产,群众对此十分满意。

1996年5月20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木耳镇,暴雨形成洪灾,冲击白房村贺家祠、李家湾等水库,池崩鱼死,造成8.38万元的经济损失。洪灾发生后,木耳镇领导及村干部党员群众,技术人员共70余人参加排洪抢险,挽回一部分损失。在镇政府的关怀下,该村申请资金、增添防洪设施,使养鱼工作迅速恢复正常。

1998年6月18日上午,一场特大暴雨持续4小时之久,木耳镇农作物、水产、基础设施、农房、公路等受到损失,全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95.5万元。造成36户特困户、困难户房屋滑坡,其中垮塌房屋12户(19间),损失6.5万元。危房无法居住而需搬迁的7户(13间),损失6万元。需要维修、改建的房屋34间,损失3.8万元。洪灾滑坡冲毁粮田3.4公顷,损失4.5万元。洪灾发生后,镇党政领导带领镇机关干部深入受灾严重的白房村、新合村等村察看灾情,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对因洪灾造成的特困户、五保户、困难户的危房进行核实,并采取改建新建的措施,深受灾民好评。

1998年8月2日晚,天降暴雨,雨量在200毫米左右,造成木耳镇42户农户住房严重损失,涉及受灾人口189人,垮塌农房28户38间,损失金额12万元。房屋滑坡需搬迁16户75间,损失金额14.8万元。洪灾发生后,镇党委、政府及时组织镇、村、社干部深入各村农户,了解察看灾情,组织救灾,逐户落实排险措施。

1998年6月18日及8月2日发生两次特大洪灾,洪水冲垮镇农技站,经济损失1.4万元,并给灾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在镇党委和镇政府关心下,倡导木耳镇各村及事业单位和镇机关干部捐款23471.5元。捐赠单位23个,其中镇机关干部捐款13040元,中小学2500元,镇辖村及事业单位7931.5元。

2004年6月30日和2005年4月25日两次发生风暴灾害和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2公顷,毁坏耕地面积1.8公顷,倒塌房屋81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5万元。在这两次救灾工作中,木耳镇党政领导积极组织力量,紧急转移安置群众18人,投亲靠友18人。

2006年6月13日,暴雨成灾,直接造成许多水库出现险情。镇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开挖临时河道,增大泄洪量,保证水库和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对全镇水利设施提出近、中、长期整治方案。

防灾  80年代末期木耳镇防灾工作处于初级阶段,停留在宣传形式上。90年代末期到2000年初期已走向成熟阶段,形成有机构、有措施、有奖惩、有考核等内容的救灾应急预案。

1998-2005年,木耳镇防洪工作以查灾、核灾、报灾为主线,制定《灾情信息报告制》、《防洪抗旱抢险预案》、《木耳镇人民武装部防洪抢险工作预案》、《地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救灾应急预案》、《预防和处置自然灾害与突发事件抢险救援领导小组的通知》等行之有效的防灾方案。防灾工作首先成立救灾领导小组,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防灾具体工作是:切实把握五情(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灾情)。抓好排查整治:对于本辖区内的危房,危岩滑坡,地质灾害,病塘水库等重点区域进行排查。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抗灾救灾工作重要性和减灾基本知识,增强防灾意识,提高抗灾自救能力。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理:及时报告灾情,灾情一旦发生,要立即报告救灾领导小组和救灾办公室。镇救灾办公室在24小时内将灾情报告主管部门,上报信息及时、准确和全面。

木耳镇在困难多、经费少的情况下,认真贯彻以自己为主、救济为辅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针,鼓励群众勤劳致富。对在经济上有困难的,采取借周转金;在认识上不对的,采取教育安抚;在劳动上有困难的,采取帮户助耕等办法。木耳镇对贫困户的扶持办法有:包户扶持、专业户带扶、培训技术、安进福利企业、组织劳务等。1985年,对全乡82户特困户借出周转金4100元,减免农业税2472元,集体帮助部门减免达8115元。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多数特困户改变了一定的贫困面貌,85年底脱贫的就有12户,49人。1991年,扶持脱贫的有11户,42人;1992年脱贫的有10户,38人。1985-1992年,木耳乡累计脱贫92户,364人,其中优抚对象12户,37人。

 冰雹

多发生在春夏两季,秋季也有,常伴随阵性大风、阵雨、雷电。往往午后或上半夜降落。一般持续10~20分钟,甚短,或一、两分钟,长达30分钟者绝少。其来势虽骤疾非常,而降落范围却不宽广。雹粒小,降落时间短还不甚为害;雹粒大,即使时间不长也造成危害;若雹既粒大,降落时间又久,则灾害不轻。瓦屋、庄稼、人畜、许多设施都受其害。若大风,急雨相伴,则灾害更剧。境内冰雹,多由华蓥山发源,经茨竹、木耳、两路、人和而来,虽不是每年都有,总是经几年中必有发生。1979年10月、1990年3月、1997年7月都有冰雹显著为灾。

 大风

8级以上的风力,既单独为害成灾,更常伴暴雨、冰雹,一起形成更重灾害。境内全年除1、2、3、11月外,其余个月都有出现。而7、8两月尤为多见。夏季的大风,往往风雨雷雹齐发,也称雷雨大风。声势吓人而灾害剧烈。1964年7月23日、1978年5月4日、1986年5月17、19、30日、1988年8月、1990年3月、1996年7月21日、1997年5月4日、7月9日都有雷雨大风重度成灾。雷雨大风拔树毁屋,摧毁作物,吹断电杆电线及其他设施,甚至伤害人畜。

春季伴寒潮来的大风,也称寒潮大风,风向以偏北为主,风速不及雷雨大风。危害虽不甚烈,却易使高株作物(小麦、胡豆等)倒伏。

 绵雨

初夏和秋季发生低温,连续6日以上白天有雨,日雨量超过0.1毫米,这样的低温绵雨天气,也给境内造成灾害。

初夏的绵雨,1956年特为显著,小麦普遍不能晒干发芽或在杆上发芽。1960~1980年间就有11年出现,其中有4年出现在5月,有7年出现在6月。但夏收夏种农忙时绵雨不多(1956年是难遇),主要集中在6月初,且持续时间较长。1962年一次连续11日,1989年5月初、1991年4月28~5月10日(还兼日均温比常年低8C),1996年5月初,都出现严重的绵雨,冻坏作物,影响小春收晒和大春栽插。

秋季的秋绵雨一般在9~11月出现。1960~1980年就出现17年。其中9月份出现的有11年,10月份出现的有4年,11月份出现的2年;持续达10日的有3年。1971年断续26日,1985年9月连续8日秋绵雨,10月又连续绵雨6日。这种低温绵雨,妨害晚稻结实,延迟秋作物成熟,降低小春播种质量。

 寒潮

无年不有寒潮侵袭,或在春,或在秋、冬。年平均约4次,最多年曾达7次。寒潮带来剧烈降温、降雨或降雪、霜冻。春季寒潮或带大风、冰雹来,妨害作物生长或毁坏作物、冻死耕牛。

此外有虫灾。清及民国至解放初期,虽有蝗虫、螟虫、蚜虫、土蚕、松毛虫等为害庄稼、树木,但虫的数量不多,不足以成为大灾害。往后,生态日趋恶化,虫类的天敌趋向灭绝,这些虫类数量逐年急剧增多,更有新的品种稻飞虱之类出现,给农业、林业带来很大灾害。这种灾害将在本志的农业、林业各章详为记述。

 地质灾害

1999年,有19户因受危岩及滑坡地灾威胁群众移址到异地。2001年1月至9月,对全镇的地质灾害、危房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危险地带标警示牌,发出危岩滑坡、危房搬迁通知书300余份。政府投资300万元,为129户农民建造总面积12896平方米的单层、混砖结构临时过渡房。

地质灾害对木耳镇大部分村构成威胁。1999-2005年,木耳镇学堂村、垭口村、白云山村都面临滑坡及危岩可能性。木耳镇相应实施《地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防灾措施,采集图片资料,向地灾涉及村民发放《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告知遇灾时的呼救方式,撤离路线,避险地点,联系电话等方法;向地灾涉及村民发放《投亲靠友通知》,促使其加强自我防范,撤离危险区域,投亲靠友避险,并允许涉灾户自行迁建。

2000-2006年木耳镇地质灾害统计情况表

发生

年份

灾害

类型

发生

地点

应搬迁户数(户)

已搬迁户数(户)

应搬迁人数(人)

已搬迁人数(人)

备注

2000

滑坡

学堂村7社娃大山

2

0

5

0

已治理已验收未搬

崩塌

垭口村5社回龙屋基

3

1

10

3

其中一户外租房,一户在本社买房住

2001

滑坡

白云山村1社桥木湾

2

0

6

0

在外打工租房住

滑坡

白云山1社高家岩

2

1

8

3

未搬迁户均为在外打工租房住

滑坡

白云山1社肖家坡

1

0

1

0

2002

滑坡

白房村14社田家湾

9

6

24

17

滑坡

金刚村10社任家湾

2

1

7

4

崩塌

金刚村9社陡石梯

7

1

25

4

滑坡

垭口3社二岩

3

2

8

5

滑坡

良桥村3社花园院子

9

7

28

20

2003

滑坡

白云山村1社牛儿石

1

0

4

0

2004

滑坡

垭口村6社朱家湾

5

0

12

0

未搬迁户均为在外打工租房住

滑坡

良桥村3社三元屋基

7

3

22

7

崩塌

良桥村2社屈家院子

1

5

1

5

2005

地陷

垭口村1社牛草寺

3

0

9

0

滑坡

石坪村9社新地坝(排上)

13

12

43

40

滑坡

良桥村3社棉花屋基

2

1

4

2

2006

滑坡

新合村1社向阳湾

1

0

3

0

滑坡

学堂村4社湾后院子

3

2

11

8

其中有两户为生态移民

滑坡

垭口村4社碾子湾

9

0

7

0

未搬迁户均为在外打工租房住

滑坡

白云山村1社腰磨榜

2

0

6

0

已整治

滑坡

石鞋村9社陈家院子

18

14

54

35

未搬迁户均为在外打工租房住

崩塌

石鞋村9社燕子岩

6

2

25

10